秋日临沂 语文有约
王安国 张德金 王秀琴
时至深秋,季节的路口,树叶渐黄,有凋零的惆怅,更有收获的喜悦!10月16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赴临沂外国语学校,参加为期两天的山东省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研讨会,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10月17日上午8点,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教授作了《漫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发展》的报告。杨教授从四个方面讲中学语文老师的发展。
1.学点人类学
2.学点哲学
3.学点艺术
4.深入了解各种文体知识
杨教授的讲座完全脱稿。他从临沂外国语学院的大门建筑风格谈起,到游王羲之故居,从人类学到哲学到艺术,再到曹丕提出的"四科八体",娓娓道来,妙语连珠。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多方涉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人生,感触社会,认识宇宙,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明人,成为天人合一的高尚的人,在工作认真投入,从而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人类学让我们知道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让我知道为什么会到那里去,艺术可以让我们在怎样美美地到那里去。
接着,山东省教科院张伟忠教授做了《构建基于学情的阅读新课堂》的报告。
10月17日下午,四位老师和一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
青岛市教科院邹欣老师做了《从教师设问到学生提问》的报告。邹老师提出“基于学情的阅读新课堂”面临三大挑战。
寿光教研室胡立业老师做了《把握基学情推动深阅读——用好学生问题的课堂实践与研究》的报告。
胡老师强调要从学生的疑问中提炼出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教学的灵感。
济南平阴实验学校的邢珍做了《基于学生疑问感受发现的课堂多维观察与评价》的报告。她从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说明要对课堂做多维观察与评价。
淄川实验中学李静做《“活动?探究”探究活动——基于学情的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李静老师总结了初中语文学习的4个活动单元,并以新闻活动单元为例,从任务清单讲起,谈自已如何带领学生来完成这一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平时研究的少,研究的浅。活动单元应主要用于学生的活动,把学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形成读写互动,由课内到课外,自读为主,教读为辅。在这点上,与杨存昌教授所提“四科八体”有些联系,让学生通过活动会采访会撰稿,一次活动下来,相信学生提高的不只是对新闻这一文体的认知能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彬福做了《统编语文教材施教新思路》的报告。
以“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张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教学的模板,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一试。
1.听课文朗读,写题目和作者,听到了哪些内容。
2.再听朗读,出示课文,红色字怎么读读准22个字音。
3.试读课文,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去掉标点,竖版、繁体版试读。
4.抄写课文,加标点,分段。
5.画表格,记下自己初读的困难读音、不懂的字词不会译的句子。
6.对照课文注释,试译课文利用注释解决表格问题,同桌互译,提出问题。
7.译文中找全班不明白的问子。
8.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句,注意区分它们在不回语境中的作用。
9.在练习本上翻译课文,对照表格,查是否还有疑问。
10.阅读赏析文章,划出有收获的地方。
10月18日上午,我们听了四节示范课。
第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济宁任城第一教研中心强海燕。
强老师这节课的确是践行了“把握真学情,推动深阅读”的理念。课前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搜集整理了大量学生对于文章基础知识,内容理解,文体特征等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归纳设计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教学设计——字词,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科学精神。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的,老师在课前应该是做了很多遴选和整理的工作,将这些质疑的碎片连缀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让我们十分钦佩,感觉整堂课行云流水,老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充实丰盈。
。
第二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由临沂第35中学贾伟老师执教。
贾伟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讲解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让辩论双方现场展示,辩论结束对正反方的表现进行点评,梳理思路,板书驳论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们对比阅读《“友邦惊诧”论》。既让学生了解了驳论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又让同学们感悟中国脊梁的内涵,与新课导入时联系建国70周年大阅兵密切相接,把鲁迅作品中的爱国情爱国心注入新时代的精神。设计巧妙!
第三节:《行路难》。由高青县第5中学段岩霞老师执教。
段老师抓住课前学生完成的阅读质疑单,先从作者,风格,文体入手帮学生扫清初读感知理解上的障碍。然后以读——品——提升读的手段贯穿整节课。细致入微的指导学生“动词密集处读得重一些,急一些;优美处,读得轻一点,缓一点”。加之段老师慷慨激昂,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名学生和听课者,学生的再展示提高显著。后面的“读诗现情味”让学生标画关键字词,完成一句话交流“我感受到了李白的——”学生深入文本,展示的也很精彩,这里仍没有忘却“以学定教”的理念,抽取了学生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李白为什么要拔剑?引出了一个小专题——李白诗中的“剑文化”。出示诗句的链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行路难》背后作者复杂的心境。正契合了“新课堂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感受,质疑,发现”。
课的最后,将探究诗人情感推向了一个最高潮,可以向与诗歌有关的不同对象表白自己的心声:李白啊!————?!皇帝啊!————?!苍天啊!————?!这样一个互动让学生不吐不快,踊跃发言,触碰了共鸣点,明晰了疑难点,生成了自得点。
这几节课让我们对于“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新课堂”研究有了更明晰,更深入的收获。我们要好好消化,认真研究,期待学生在感受——质疑——发现的征途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美!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秋天渐渐离去,冬的脚步近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们度过的分分秒秒里,日复一日,流年似水,岁月如诗,宜应长歌一曲。这次临沂之行,大有收获。
教师的职责是“教”,也必须要"学",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在45分钟的课堂上,你虽然可预知会发生什么,却无法完全预知所有的细节或突发的波澜。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藏着你我没有看到的风物。教师就是要用人格感染人格,用智慧孕育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