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私人打造木船的历史。洣江胡家村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就以从事造船为业。他说他的爷爷12岁就开始当学徒造船。民国末年他和其他五、六个人合伙,在洣江下瑶村租了一块地方,搭了一个茅棚居住,起初还另搭了一个简易的工棚,开始造木帆船。木帆船建造,分成七个船仓。桅担梁,起着稳固船头的作用,船头板面放一个带铁链的铁锚,作停船之用。剪桅梁是船上装风帆的地方,中坐梁和甲仓梁最宽大,是装货的地方,也叫头仓、后仓。火仓梁是船工睡觉休息和放生活日用品的地方。烧仓梁是船工生火做饭的地方。舵水梁是船工撑舵的地方,并起着稳固船尾的作用。
网络图1949年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军先遣部队领导来到茶陵,找到这个胡家造船厂,定制了一批较大的船只,载重量14吨左右。他们接到定货,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抓紧时间造船,同时还增加了几个工厂,挣到了雄厚的资金。于是在下瑶(现茶陵汽车东站地址),买地建房,扩大船厂,这就是茶陵造船厂的雏形。1954年船民协会成立,加入船民协会,每人交纳入会费五角钱。1955年11月茶陵县交通科张志明号召船工成立合作社,入合作社的条件是会员,必须懂架船技术,或造船技术,有船只的民众也可以加入。1955年12月,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彭运仔任主任,刘其志任副主任,委员共17人。1956年3月18日,茶陵县政府批准茶陵水帆船运输合作社正式成立,号召每个船工写申请入社,交纳入社费2元。1956年3月21日举行社员大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1956年3月30日成立社委会,彭运仔任社长,由21位委员组成,1956年4月1日,船运输合作社正式办公,向外招收业务。1956年成立合作社后,有造船和运输两大组。造船组锯板子的社员由原来五人增加到九人,木工组六人,铁匠组四人,竹匠组八人,研匠组增到最多二十几人。造船工人虽然不少了,但还是忙不过来,每晚要加班到十点钟才能收工。1959年,洣水造船厂成立,茶陵县、炎陵县、攸县合并一起造18吨载重量的木帆船。当年运输量也特别大。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茶陵的铁矿石、煤、白云石等原材料要运到衡山县湘华铁厂。茶陵的木帆船忙不过来,于是湘潭市政府就从攸县调来了一个船运大队,帮助利民铁厂跑运输。当年利民铁厂的矿石都要从雷垅里矿用人工挑,土车子推,板车拉,运矿场面人山人海,个个争先恐后,一片繁忙的运输景象。装船的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今天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路运输的繁忙,1961年运输船只增加到三百多只。为了便于管理,航运社决定把船只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是茶衡大队,领导班子由书记彭运仔、队长曾春生等7人组成,员工二百多人;城关大队领导班子由书记罗牛仔、队长彭新元等7人组成,员工二百多人;机拖大队领导班子由书记李永正、队长阮物苟等7人组成,员工二百多人。通过划分三个大队,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益,遇到问题可以就地解决。物资流通量逐年增加,全凭人力拉纤和依靠自然风力推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运输的需求。于是航运社决定发展机械船,1968年,第一条机械船试航成功,利用一只机械船可牵引五条木船,也正好是一个小组。各小组逐年有了机械船牵引,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为当地物资运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茶陵县当年往湘潭、长沙、株洲运的货主要是粮食、木材、矿石等物资。往回运的是南货、百货、布匹、日用生活品、食品等。行船最怕大风、大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如遇中水、干水季节,要观看水流动时有没有浪花,如看到前方有一个接一个的波浪,这时千万要小心,水下定有暗瞧,如不及时躲开,船只碰到暗瞧就会损坏。那个年代又没有通信工具,船只到河上如果出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撑舵时不能用力过猛,一不小心舵把被水反推,船工就有被推入水中的危险。1960年,周某架船行至衡东姐姐滩,不小心被舵把推入水中,不幸溺亡。从茶陵运货到湘潭,大水两天可到达,“中水”需要四天,“小水”需要五天时间。如返回行逆水,遇风可拉上风帆。一般古历7月河上有“朝北风”即顺北风可拉帆,从衡山草市河段顺南风拉帆,可直到攸县,攸县到茶陵顺北风可直达炎陵县。无风季节只好拉纤,这是最费力费时的,脚走出了水泡,肩背磨破了皮,还要忍着痛往前拉,才能早点回到家。六十年代末,郭师傅一组运货到湘潭,返回茶陵,船行至衡山潭浦,正是洣水入湘江交汇处。因衡山上游下暴雨,导致衡山甘溪大坝水位猛涨,洪水跃过坝堤,在这种万分紧急情况下,甘溪大坝十六个阀门开启九个阀门泻洪,导致潭浦河段水位猛涨,两个小时水位涨了六米多。洪浪滚滚,波浪滔天,站在船上心惊肉跳。停在两岸的木排、竹排、船只被冲得满河面乱飘,一张张的木排、竹排冲得支离破散,横冲直撞。漂浮物咔嚓咔嚓的碰撞声在河面上回响,看到这场面,真是胆战心惊,叫苦连天。郭师傅手提铁锚,吓得两脚发抖、双手发软,紧紧望着前方。机械船拖着五只木帆船,就像是一片片树叶在洪浪中摆动。当船只靠近岸边,郭师傅把铁锚抛上岸,人立即跳上去,把铁锚用力插入土中,船队被铁锚拖住了!他们终于躲过了这次劫难,停靠在雷家市避洪。到了七十年代初,茶陵木帆船停止建造,着重发展机械铁壳船,载重量都在70吨至90吨。木帆船只跑短途运输。这些大铁壳船运货直达上海、武汉,湘、资,沅、礼、长江等每条河流都留下了茶陵航运船只的踪迹。在航运事业中,茶陵县死亡的船工先后有十一人,其中还有一位是孕妇,他们为祖国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好的机遇,祖国的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高铁、高速、航空、海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为人们拉开了一个新的运输局面。原来水路运输,从株洲运货到上海需五天四夜,现在高铁只需几个小时,多么快捷方便。八十年代,茶陵水运事业退出了历史舞台。茶陵航运社为茶陵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也让当时参与水路运输的人们,经过那段不平凡的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身难忘。(附:研匠的工作就是把船体板块结口处用桐油、石灰搅和刮在缝口上,再将麻的外皮锤进缝里,刮上桐油石灰,等干了后刷上桐油三遍。)(作者系退休职工,现为茶陵县文物局志愿讲解员)(本文原载茶陵县《南浦潮》)
来源:株洲日报(2019年8月24日A3版)
编辑:罗琼
茶陵发布
推介茶陵好形象 传播茶陵好声音
讲述茶陵好故事 弘扬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