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聋人报关注
一边是喧闹的临街商铺,一边是安静的老居民区。沿着湖城高富路向西走,拐进一个弄堂口往里50米,才能看到哑巴车行的招牌。
每天早上六点半,天蒙蒙亮,哑巴车行就开张了。铁棚下,一张摆满自行车零部件的铁桌,几把靠在墙边的木椅,几辆待修理的自行车轮,组成了这方静悄悄的天地。
摊主施献荣和妻子朱水银,是吴兴区环渚街道华丰村村民,两人都是聋哑人士。施献荣凭借修车的好手艺,在湖城开了这家哑巴修车行,至今已有35年。这家不起眼的修车行,收获了周边街邻无数的点赞。
丨施献荣夫妇俩
无声世界中创业
聋哑夫妻有副热心肠
捏捏车铃铛,再指指耳朵,就是车铃不响了;指指电瓶车瓶,再摇摇手,就是电瓶坏了。在哑巴车行,每个来修车的人都用手势和夫妻俩交流,彼此间也形成了默契,一个动作和手势,施献荣立马心领神会。拧一下车灯,再捏捏车把,确保车灯和刹车都没问题后,史顺英冲施献荣竖了个大拇指,得到肯定的施献荣笑了,又埋头修理起下一辆车。
从马路边的车摊,到弄堂里的车行,无论搬到哪里,大家只认哑巴夫妻,因为两人不仅手艺好,还有一副热心肠:路人自行车瘪了,免费打气;修理小毛病只收零件费,从来不收服务费;老人和残疾人来修车,更是不收一分钱。
“是应该宣传他们,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热心肠。”看到记者采访哑巴夫妻,周边居民都围了上来,打开了话匣。上个月的一个清晨,史顺英出门买菜,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坏了,推着车来到摊位发现没人,敲开施献荣家门后得知他得了重感冒,刚从医院回来。“施师傅身体不舒服还回到摊位帮我修自行车。”令史顺英没想到的是,摊位没有合适的螺丝,施献荣又骑车去其他地方买,总共花了3个多小时才帮她修好车,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这样温暖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有位老伯自行车坏在了路上,施献荣骑车20分钟赶到现场,修好后只收了5元零件钱;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修好车子后,施献荣总会免费帮车子加油保养一下;电瓶车电瓶坏了,他会试着用自家摊位上旧电瓶组装,能用就送给车主,不能用才会帮客人换新的,价格也比市场价低上一两百。曾受到过帮助
如今有能力回报社会
修车本就是小本生意,两人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先天患有听障的施献荣,打小起就受到街坊邻里的帮助。16岁那年,酷爱手工的他拜师当了修车行的学徒。手勤、好学,很快,施献荣便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一年的功夫就出师了。考虑自己打工可能遇阻,1984年夏天,施献荣在母亲的支持下,在老市陌路边靠着树桩,摆起了修车摊。一块用毛笔写着修车两字的木板,就是车摊的招牌。创业本就不易,更何况身有残疾。沟通,就是施献荣遇到的第一大拦路虎。一开始,人们来修车,发现摊主是个哑巴,转头就走。有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下来,也因沟通不畅摇摇头寻找其他修车铺。比划半天,脸都憋红了的施献荣只能无奈地看着客人背影远去。
那时,看着他长大的邻居们主动上门,请他帮忙试着修车。“修不好的话下次再来,免费给大家补。”每修完一辆车,施献荣的母亲施玲娥都会这样补充一句。从那时起,周边的老人来修车,都是免费。
白天帮人修车,晚上施献荣就在自家院子里琢磨组装零件。遇到谁家有了新款自行车,他都会跑去人家里仔细研究,一蹲就是一两小时。就这样,施献荣不仅修自行车的手艺愈发精湛,也自学“啃”下了后来的电瓶车、摩托车修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
周围人曾给予施献荣的温暖,他都记在了心里。30多年来,他在能力范围内,回馈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施献荣的妻子朱水银,就是看中了丈夫身上善良、感恩的特质。如今,两人一起出摊,朱水银打下手,帮忙处理一些小问题。两人把小家经营得很幸福,还培养出了一位在大学担任钢琴教师的女儿。“我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想凭自己的双手,多做善事,奉献爱心。”一旁,施献荣的母亲帮忙翻译,夫妻俩用手语向记者表达了两人的初心。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浙里湖州-END-
您顺手点赞评论和转发
是我们工作的巨大动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联系微信:chensihan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