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享
辑里湖丝
与
你我他
与你分享
素不相识的辑里湖丝
空·
01
我 们 与 辑 里 湖 丝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三个在湖州地区读书的女孩子,都是浙江人,却都不是湖州人,在来到湖州之前,我对这里唯一的印象是湖笔。
那么为什么会接触到辑里湖丝呢?为了完成相应的创新学分,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参加了校多媒体大赛,主题是乡土文化,在重重筛选之中,我们发现了辑里湖丝。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搜索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可以说,资料不多也不少,刚够拼凑成我们的作品。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三个人还是不敢说认识“辑里湖丝”,我们无法想象,这个我们从未听说的小东西,曾经创造出的巨大的辉煌。在我们完全未知的岁月里,它曾经代表尊贵,代表财富;在无数国人蒙昧的年代,它飘洋过海独领风骚。我们看着如今它被摆放在橱窗展示柜里面,看着它被放在缫丝展示台的纺轮上,发现,我们与它,有着一段走不进去的距离,那段距离,叫做生活。它仿佛,不属于现代人的生活。
02
他 们 与 辑 里 湖 丝
我们要介绍的“他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的了解过了,在上个暑假,我们亲自拜访了这两位老先生——王一士和顾明琪。因此,我们想讲讲我们眼中的“他们”。
首先是王一士爷爷,在第一次去辑里村的时候,他带我们参观他的博物馆以及农庄,一路上侃侃而谈。当我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因为要开始正式拍摄,考虑到视频时长限制,我们准备了相应的稿子,由我们提问,王爷爷进行回答。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王爷爷说话较为繁琐,因此要尽可能地简化语言,在此交谈过程中,王爷爷一直努力地理顺语句,有时候,一个问题要拍四到五次,我能明显感觉到王爷爷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突然多了一层愧疚之情,让一个年过半百的爷爷这么努力的配合我们的拍摄,是否有点残酷。在结束之后,王爷爷说,“你们这都是小意思,以前记者来采访的时候,那个稿子真的是难弄。”
王爷爷在他自己开办的博物馆旁边弄了一个小庄园,种满了蔬菜水果,在走之前,他给我们每个人都摘了一大袋的水果,拎着非常重,出门前,他说,“你们要常来看看,不同的月份这里蔬菜水果都不一样的。”仿佛就是我儿时的外婆送我出门的模样。
其次是顾明琪爷爷。有两件事情印象较深,一件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比我们这一群学生更懂得如何拍摄,一套流程下来毫不慌张。在光线不够的时候,默默地打开旁边的电灯,当要拍慢镜头的时候,默默的将手中的动作放慢了。
第二件事是在拍摄结束后,我看到顾爷爷在默默的收拾蚕茧,我上前找他聊天,他说他接受了北京那边的邀请,后两周就要去那参加非遗手艺展示,也就是缫丝工艺的展示。在来之前,我们曾经调查过大量的视频资料,顾爷爷作为此项手艺的传承人,在各大平台上都经常露面。接着我问,“你经常去外面那有时间养蚕吗?”爷爷说,“养蚕的时候我就不出去,好了再去,以前一年养三四次蚕,现在就不行了。”我没再问下去,过了大概一分钟,爷爷说,”养了没用,没什么人买的。”
03
我 们 与 他 们
很难想象,百年前辑里村“家家机杼声”,而如今,却是靠着以顾明琪为代表的老一辈在传承支撑着。我们在思考,顾明琪爷爷一遍又一遍的缫丝表演能够改变什么呢?王一士爷爷自费经营的博物馆又能够改变什么呢?
历史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两百年前的辑里湖丝,可以说是湖州的一张硕大的名片,认识湖州从认识辑里湖丝开始。而现在,在我们开车穿越辑里村来到王爷爷的家时,我们看到,整个辑里村已难见养蚕、缫丝人。辑里湖丝,沉淀在了湖州的记忆深处,沉淀在了辑里人的精神深处。我们深知,时间必然会送走过客,但是辑里湖丝,作为湖州蚕丝文化的代表,我们不相信他会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顾爷爷、王爷爷愿意在镜头前不厌其烦地述说着辑里湖丝的故事,我想,那是一种期盼,一种对于现代,对于青年人的期盼,除却往事的回顾,辑里湖丝在今天更应该有它新的启程,新的未来。
虽然,有新闻在报道,有院校在关注,有媒体在宣传,可是这星星之火却并未燎原。在这个新的时代中,辑里湖丝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的答案是:让辑里湖丝走进生活。
我们期待:辑里湖丝的明天!
文字丨西柚
图片丨网络
排版|西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