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养正遗规》3: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养正遗规》3: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阅读量:3630461 2019-10-21



前言:《养正遗规》是清人陈宏谋先生辑录的《五种遗规》中的第一种,主要是有关养性、修身、儿童及青少年启蒙教育、读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是一部童蒙养正的的重要典籍,对于童蒙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知道的很少,为了让更多人更直接的了解从小教育孩子读书修身的方法,养正教学公众号将陆续刊载其中重要篇幅及译文并加以点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明清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宏谋按】
弘谋按学莫先于立志。固人尽知之。但世人所谓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禄耳。每子弟发蒙。即便以此相诱。故所夸材隽.不过泛滥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孝弟忠信为何事。
朱子谕学者。所云志不立之病,却在贪利禄不贪道义。要作贵人,不要作好人。教后生须将此路头先与他指点明白。方得迤逦向圣贤一路上去。
故是编既示以学之纲。即不可不正其志所向。否则志非其志。学亦非其学矣。
【原文】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须反复思量。究见病痛起处,勇猛奋跃。不伏作此等人。一跃跃出,见得圣贤所说千言万语,都无一事不是实语。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工夫,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诸君勉旃。不是小事。
【译文】
    做学问以立志为先,这本来就是人们都知道的。只是现在世俗之人所谓立志,却是志在功名,志在利禄罢了。每每弟子启蒙的时候,都以功名利禄相引诱。所以他们所夸奖的才智,不过是泛滥于记诵诗词文章,而不再懂得孝悌忠信为何事了。朱子告诉学人,所说的志向不能确立的弊端:是贪图利禄,不重道义;要做贵人,不做好人。教导后生晚辈,必须将做学问的方向,先给他们指点明白,方能渐次引导他们走向圣贤之道。故编出了这篇册子就是以示做学问的纲要,即不可不端正他们做学问的方向。否则所立非圣贤之志,所学也非圣贤之学了。
文章不能记诵,熟读就可以记诵;义理不精通,深思就能精通。唯有志向不确立,真是没有可用力的地方了。就像现在的人,贪图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不愿做好人,都是志向不能确立的弊病。只需要反复思考,穷究发现自己毛病的起源,勇敢地振奋精神,不甘心作此等俗人。一跃跃出,得见圣贤所说的千言万语,没有一件事不是大实话,这才叫做立志。就这样努力积累功行,渐次地向上走,这其中大有事在。诸位振奋努力,不是小事。
附录:朱熹《沧洲精舍谕学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晚年创建沧州精舍并写下了《沧州精舍谕学者》,晓谕学生要发奋努力,求学志在圣贤,其教育思想与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与青年一代的品德教育仍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参考借鉴。现如今网络时代下,探讨青年一代立志教育,弘扬“尚志”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现代教师应引导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完善教学方法。
 
朱熹一生热衷于传承文化、为国家培养人才,从事教育活动近五十年,无论在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其教育思想与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与青年一代的品德教育仍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参考借鉴。
 
一、朱熹与《沧洲精舍谕学者》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考亭先生、沧州病叟,徽州(今属江西)婺源人,晚年定居福建建阳。他出生于儒学世家,8 岁起就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对孔子极为敬仰,他 19 岁考取进士,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秘阁修撰等职,仕至宝文阁待制。为官期间,申敕令,惩尖吏,兴办教育,改良风俗,使广大民众既得到他的为政恩泽,又受到其礼义教化,治绩显赫。朱熹生活在南宋王朝内外交困时期,朝廷无能,官员腐败,风俗日薄,人才衰落。朱熹认为自己做官不如兴办教育、化民成才更有价值,所以一生多次辞官,以便专力于讲学著述、悉心从教。他晚年承父志在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潜心育人。随着学生日益增加,便扩建精舍,易名为“沧州精舍”,自号沧州病叟。
 
沧州精舍属高等学府,学业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原则,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有所成,大多考取进士。在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到考亭拜师求道,群贤荟萃。朱熹针对当时世俗追慕科举功名、不务求实的风气,根据自己多年的育人经验,为学生们撰写与讲授了《沧洲精舍谕学者》,晓谕学生要立志读书,发奋努力,求学要志在圣贤。
 
全文只有一段,简短的字里行间,朱熹把学子成才的关键———立志问题分析探讨得精辟透彻,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微言大义。朱熹在几十年从政与教育生涯中深刻体会到,学生树立起高尚而远大的道德修养志向,是教育最终能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然而世人所说的立志,往往不过是旨在获取功名利禄而已,很少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有志向的人要用心观察、反复思虑,检查自己求学的动机是什么。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第一要义是要使学生明白义理、学会做人,不能贪图利禄,应追求道义,要引导学生立下成圣成贤的志向,努力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着想,要走上学为圣贤之路。学圣贤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在这方面要发奋向上,努力攀求,积累功夫,逐渐上进。
 
朱熹以志存高远来教导他的学生,他一生对自己也是这样要求的,《朱子年谱》提到,朱熹青少年时就“励志圣贤之学”。他曾颇有感触地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他以孔孟为榜样,以成圣成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朱熹的培养目标重在做人,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始终把礼义教化即德育放在首位,他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在社会风气亟待改善的当今时代仍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优秀杰出的人才寥寥无几,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与浮躁的心态充斥当今教育中。
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伦理观的教育、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等。一些学校已经把教育功利化,异化成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只教书不育人的畸形教育,造成现在堪忧的国民总体文明素养。
 
综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但存在着脱离实际、视野局限、公民教育缺失和方法落后而导致教育成效不理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线,在很多学生眼里沦为了一种形而上的说教,并不能对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虽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青少年品德与立志教育甚为重视,但学校、家长更重视的是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还缺乏对立志教育紧迫性的认识,相对于与升学有关的各类教育的落实,立志教育形式单调、力度不够、内容欠妥。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潮水般涌入我国,冲击着国人的思想,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环境,青年一代深受影响。现在不少青年人,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公德心,是非标准差,令人担忧的是存在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
 
 在如今的高等院校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缺乏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欠佳、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然而,更令人忧虑的是,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互联网络信息量巨大,内容良莠不齐,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利弊参半。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时,极容易受到误导,以至于现在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方向,迷失在网络中,是非不清,精神不振,虚度时光。随着虚拟与现实的逐步融合,互联网络的洪流已经无法阻拦。现如今网络时代下,探讨青年一代立志教育,弘扬“尚志”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沧洲精舍谕学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士贵立志,明确的人生方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朱熹非常重视立志问题,认为志向大小决定一个学子一生成就的高低,他一再晓喻做学问的人要立大志,不能贪图名利;要追求道义,以成圣成贤为人生方向。他尽自己的努力为那个时代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他的立志教育理念也被现代中外教育科学实践证明是合乎教育规律的。当今时代,远大的志向应是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广普及立志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拥有远大志向的青年一代,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同时,青年人只有胸怀大志,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乘着理想的风帆,奋发图强,让人生更有意义。
由于知识、阅历、经验不足,青年人最需要优秀的学习榜样,教师可选择古今中外各类伟人传记,留心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勤奋努力、不懈奋斗的优秀榜样人物的故事,提供给学生,勉励他们学习,激发学生立志的热忱,鼓起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生活在狭隘与自私的个人主义中,不要贪图享受,不能见利忘义,教育他们当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志向有担当的人才。 
 
(二)鼓励学生坚定志向,磨炼意志,奋勇拼搏朱熹在《沧洲精舍谕学者》 中谈到:“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工夫,迤逦向上去。”意思是立下成圣成贤的远大志向,在圣贤之道上坚定不移、努力攀求。“迤逦向上去”是指在一条不易行走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向上迈进。学习圣贤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目标明确,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一定能够走到目的地。青年人立志,不能光有豪言壮语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由于普遍缺乏教育智慧,出现了刺激青少年贪图物欲享受误导了下一代的问题,加之过于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宽松闲适的生活和备受宠爱的成长环境,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缺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破茧成蝶、自我超越的勇气,缺乏责任与担当。对此,教育工作者要教育青年一代能够经受艰苦奋斗的锻炼,磨砺青年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学校要科学安排教育形式,加强挫折教育和意志教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培养他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态,帮助青年人在物欲大潮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矢志不渝地实现人生理想。
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畅谈成长成21 才的经历,尤其是在逆境磨砺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敢于接受挑战,勇于面对困难。同时要教育学生不能把成功狭隘化,不能简单地把拥有地位、财富看作是成功,要清楚成功是奋进路上的每一次超越,成功是失败面前的不放弃。
对学生来说,完成学业是主要的任务,因此,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而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只有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朱熹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孔子的教育,探索教育规律,循循善诱,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方法各异的教育。
朱熹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沧州精舍的学业内容选用经历史验证是适于培养优秀人才素质的系列经典著作,首先学习四书,其次六经,再次学史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时习法、感化法、示喻法、点化法、对话法、引导法、会讲法及博览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他尤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他的这些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经验,在今天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效途径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导,落实立志教育。我国思政教育类课程的突出问题是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所教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应对人生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要专心于育人工作,全面了解青年一代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在充分理解青年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立志教育,不脱离实际,教育才能有效。
教师要认真研究青年一代立志教育的有效内容和形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其认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将个人志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时,教师在开展立志教育时,不能空谈社会理想、崇高的理想,还应立足于广大学生的实际,从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形成逐渐发展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表演法等,尤其是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高尚的教育主题深入浅出、严肃的主题生动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受教育者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中国文化强调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有待我们后人传承发扬。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是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丰富经验的总结,又是以他的实践反复修正完善的结晶,对当今中国教育依然有很多的参考价值。他的立志教育内容精辟,意境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予以客观分析继承,学习借鉴,古为今用。
以上内容:
原文和译文摘自《养正遗规》
附录摘自网络2015 年 8 月教育观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