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大唐九节度使大战老滑头——魏博藩镇田承嗣》或者《李唐九节度使,大历十年,大战枭雄魏博田承嗣》。
这一期,重点讲德州。
战事进展很快,《资治通鉴》记载:
五月,乙未,承嗣将霍荣国以磁州降。丁未,李正己攻德州,拔之。丁未,李正己攻德州,拔之。
唐代德州
顾祖禹论德州:
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战国时,齐、赵往往争衡于此。汉得赵地,亦繇此以临齐。盖制驭山东,莫便于平原也。晋失其纲,平原恒为战地。刘宋时,魏人谋并青州,以平原为河津要会,恒置重镇于此魏主焘及时,屡自平原窥青州。唐天宝中,渔阳肆祸,惟平原能挫其锋。五代梁时,晋王存勖袭据德州,而沧、贝中断朱梁乾化五年,晋王得魏博,时贝州未下,诸将议取贝州,东兼沧、景。晋王曰:贝州城坚兵多,未易猝拔,德州隶于沧州而无备,若得而戍之,则沧、贝不得往来,二垒既孤,然后可取。遂袭德州,克之。明初取燕京,大军繇德州而进,靖难之师,先下德州,引军而南,遂成破竹之势。盖川陆经途,转输津口,州在南北间,实必争之所也。
从“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角度看,李正已出兵这里,一方面是防止魏博从这里攻击自己,一方面又可以控制河朔咽喉,是一石二鸟的策略。
什么是肩背?
如果从地图看,德州的位置正好是在山东的边上,而且是在西北角。方法是人的肩膀的位置。相对来说占位就比较高了。对于山东内地来说,这里处于上风上水的位置。一旦丢失,就等于大门打开,人家就可以长驱直入。我们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德州是在黄河的北边的。黄河还是是起到了一个防御的作用。可是问题是,如果丢失德州平原,那么所谓的黄河天险人家就和你一起拥有了,各占一边而已。你能防御,可是人家也可以偷袭过去。
但是又加了一个背字,这就说明,这个地方是容易被人家从后面偷袭的。
德州,山东肩背意义下的军事地理位置
我们这里还不说从德州可以往南,因为,德州正处在山东丘陵和渤海湾的当间而稍前的位置,可以说是防卫山东最好地方了。如果突破山东,那么过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进入今天的济南、淄博、潍坊,这样就深入到了山东腹地。当然,如果往南,下聊城市,可以直接进入济宁,进入鲁西南。
(德州对山东影响全图)
最终到达菏泽,控制从洛阳方向进入山东的西大门,而后从枣庄方向可以绕到临沂或者是南下控制徐州。对于山东来说,只有控制徐州才算是看住了自己的南大门。但是,这些,对于从北方来的军事势力来说,德州都是必须先占领的。只要占领德州,那么剩下的就不难了。反过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徐州成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战场的原因。丢失徐州,对于山东来说是等同于丢失德州。
总之,在古代除了东部沿海外,德州、菏泽、徐州是三个重要的防御节点。从这个角度看我倒是觉得,德州应该划归河北,菏泽应该划给河南。
所以,顾祖禹说“制驭山东,莫便于平原也”。这当然是对于只是以山东为目标而言的。1937年,日军占据德州后,就是顺着抢先占据平原——平原县——的原则,步步紧逼,进入山东腹地。遗憾的是韩复矩在德州没有进行有力防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9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集团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犯。驻德州的国民党守军第七十四师、第八十一师等部,摆出要与侵略军决战的架势,大量征集民工和物资,构筑城防工事。但是,至9月底,韩复榘却令德州国民党守军大部放弃德州南退,仅留第八十一师运其昌旅之一部在城北设防。终在无友军的助战、后续部队的支援,又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485团在绝大多数将士殉国后,少数将士于10月3日凌晨从南门撤出德州。日军侵占德州后,沿津浦线继续南犯,先后侵占平原、禹城、齐河。月底,又侵占陵县、乐陵、临邑、庆云等县。之后,1937年12月23日,日军矶谷廉介第十
师团两万余人兵分两路,从齐河与济阳以东渡过黄河,包抄济南。27日,日军炮轰济南竟
夜。凌晨,第十二军孙桐萓所部奉韩复榘令南撇。旧军阀马良等人迎接日军入城,济南沦陷
这是现代战争史 最为明显的一次欲占山东,先克德州的战例了。
日军从德州到济南攻占路线图
德州对于全国的军事地理意义更是非同小可了。所以他特别点出了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时走山东路线,从而南下南京,登上大宝。
就后来的日军来说,占领济南当月,国民政府南京失陷。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日军坦克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中日双方在徐州北面最后一道门户—台儿庄展开激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日方数字,真实数字可能还要更大),俘虏719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1938年4-5月,日军攻陷菏泽,蒙城,萧县,宿县等地,即将对徐州地区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国民政府意识到,日军想要围歼徐州地区的第五战区主力!
(徐州会战形势图,来与网络)
蒋介石立即召白崇禧,陈诚等人商量对策,最终口授给李宗仁电令,令其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1938年5月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中国军队且战且退,阵型不乱,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最终成功跳出日军包围圈,粉碎了日军的图谋,保存了抗日战争的有生力量。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但日军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如果我们看日军的安排,其实正是因为占据了德州之后,使山东的西北大门打开,从而可以使军队从东,和南两个方向绕过山东丘陵实施对山东丘陵的整个迂回包抄,而这个包抄的底部其实就是徐州。
台儿庄是在大运河的东岸,如果丢失,那么下一步,日军就是徐州了。日军的这个安排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而是要从北南下江淮,必然要走的路线而已。从全国战局来说,既然你丢失了德州,那么下一个据点也就是徐州了。
解放战争史的淮海大战也是这么安排的。这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虽然当时从更实际的意义上是为了争夺徐州的交通线,可是徐州的这种交通线恰是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德州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河朔咽喉。
德州,多个三角的顶点。
德州在淮河以北位置,两图意思一样,有所差别。因为少划了。
也就是由北方的今天北京地区和河北北部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控制了德州,就有利于保卫北方的北京,或者是方便北方的势力南下中原腹地。
从李存勖打德州经验看,此时的李正已应该是为了截断从贝州北去的运河和沧州。顾祖禹提到的平原抗击安史之乱,指的是镇守今天德州平原县颜真卿。当时在北方安禄山大军南下遇到的两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今天石家庄正定县的颜杲卿与镇守平原也就是今天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兄弟。
可是我以为,德州的所谓的咽喉的位置只有放在至少是淮河以北的范围看,其意义才能现出来。或者说是放在长江以北才能显出来。
1德州是北京——德州——石家庄大三角的一个角定点。有力地支持了石家庄方向而石家庄后面是井陉口。可见,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安排颜真卿弟兄分别控制平原和正定并非是没有特别用意的。这就等于控制了北方安禄山南下的两条重要线了。而且是彼此呼应的。所以,这是有意的安排。
2从今天的地理角度看,德州还是北京——德州——山东青岛或者是烟台,也就是海岸线的三角的一个顶点。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的重点就不多说了。
3对于我们的平定藩镇战例来说,(我这里少划了一条线),石家庄——沧州——德州三角的顶点。沧州是在田承嗣手上的。正因为后来李正己这个山东的支点撤销了,所以单凭着石家庄的李宝臣和幽州的朱滔就没有拿下沧州。
4德州是整个山东大三角的北支点,这点在上面讨论日军侵占山东和台儿庄、徐州会战的战例是格外提到的。
5今天看来,德州还是德州——济南——邯郸大三角顶点之一。对于当时田承嗣战例来说,由于邯郸不是他控制,东北又丢失了德州平原,对于夹在当间的魏州是格外的艰难的。
6德州还是德州——邯郸——石家庄的三角顶点。由于李正已控制了德州,所以田承嗣对当时的邢州,也就是邢台和衡水的枣强进攻都很难凑效。因为德州、邯郸、石家庄都是在朝廷手中,田承嗣等于是在这个三角笼子里作困兽之斗。
7我们发现,北京——德州——郑州(荥阳、洛阳)大三角。其实南部战线是李忠臣统永平、河阳、怀、泽步骑四万进攻卫州。也正是顺着这个京——德——郑大三角来的。特别是京——郑之间的邯郸起到了这条大线的支撑作用。
隋唐大运河及洛口仓
其实战线就是沿着永济渠展开的。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因大兴城物资匮乏,仓廪空虚,难以满足京城与军事开支,为加强国家供给,防备灾荒,“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这也是为什么藩镇和朝廷都要争夺卫州的原因。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粮仓。关于洛口仓简况,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郑民德的文章《漕运天下与王朝兴衰 ——以隋唐大运河洛口仓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介绍颇为详细:
大业二年(606),“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7](卷一百八十《隋纪四》,345,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可见洛口、回洛等漕仓存粮规模惊人,为国家大型官方漕仓。隋唐洛口仓又名兴洛仓,之所以设置于巩县,与该地的地理、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巩县有着发达的水运交通条件,特别适合漕粮、物资的运输与存储。巩县为春秋古巩伯国,“县本与成皋中分洛水,西则巩,东则成皋……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为名”[8](卷五《河南道一》,13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其中洛水是境内重要河流“东经洛汭,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8](卷五《河南道一》,13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即洛口仓位于洛水入黄河的交汇处。《肇域志》载“隋洛口仓,在县西坊廓保。炀帝置仓于此地,穿三千余窖” [9](《河南府》,1099,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巩县志》也称“兴洛仓即洛口仓,隋置仓于巩者,以巩东南原上地高燥可穿窖久藏,且下通河洛漕运也”[10](162,成文出版社编辑.民国河南省巩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特别是隋代大运河贯通后,洛口仓阻山带河,东南为通济渠,直达江淮,东北方为永济渠,可至山东、河北等地,为漕运转输枢纽。其次,洛口仓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洛口仓距东都洛阳不到百里,为洛阳东大门,通过洛河逆水可至东都,沿黄河可至军事重地潼关与西京长安大兴城,非常方便于漕粮、军队的运输,对于保障两京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藩镇开始兴起,这洛口仓和黎阳仓是否还能一如往昔则大为可疑。既然藩镇的粮赋不入京城,那么,长安控制的江淮的粮食就不会在放入黎阳仓,这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到了德宗时期,开始对茶叶征税,说明,茶叶这种商品是可以销售到河北地区的。但是茶叶可以销售不等于粮食可以销售。人可以没有茶叶,但是不能没有粮食。当今学者多研究洛口仓对于东北军事的意义,可是都不是藩镇时期的。帝国一统,自然好说,而帝国分裂,单独的藩镇没有力量疏通保护运河,那么运河的作用就下降了。当然,此时还没有坏到特别糟糕的地步。但是我想以田承嗣之跋扈,以唐代宗之机敏,控制粮食不北上是必然的。当然之前是薛嵩在的时候,可是,这个薛嵩对朝廷也是三心二意,南方的粮食能有多少进入这里的黎阳仓,真不好说。
从前面对各个藩镇的简单介绍看,这些藩镇极可能是不会在跟朝廷要粮食的。当然,要也没有。薛嵩的昭义节度使辖区是境内粗理,给人的潜台词似乎也是靠自己境内的产出来维护自己的。如果有大量的朝廷的物资功应,昭义节度使的人何必跟着田承嗣跑呢?因此我想此时朝廷四路节度围卫州,应该主要还是顺着运河的军事路线,其黎阳仓的价值不敢高估了。当然洛口仓的价值肯定还在。
8,就是德州——济宁——郑州三角。这个三角的厉害的地方是山东西部的菏泽。而菏泽在济宁到郑州的线上。同时,济宁又是往南下徐州的焦点。换言之,德州丢失,山东的西大门就意味着也要丢失。
9,就是德州在京——郑——徐大三角的京——徐底边的中间线上,起到了支撑京——徐线的作用。否则,这条线太长了。当然德州同时还是德州——郑州——徐州三角的顶点之一,不过这个也是全国的影响了,就不再此罗嗦了。
总之,我这里至少划了9个三角,而德州在其中8个起到顶点支撑的作用,只有最后的京——徐——郑大三角是底边支撑点。抛去这第9个,因为第9个角是影响全国的。前面8个角,在抛去海边方向的,当然对于当今就得重视了。一共是7个角的顶点都有德州。而这个六个角都是涉及到从北京方向到今天河南北部地区的。只有德州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说黄河以北,即以郑州——济宁为分割线的话。那么,这条线以北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的,只有德州了。这点邯郸不能比,邯郸的重要价值是河北南部,连接山西和河北。
需要补充的是,今天的黄河和唐代比起来有所不同。可是,由于山东丘陵位置没有大的的变化,所以,黄河改道,对于基本位置没有变化的德州地区来说并不影响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华北战略核心的价值。
赋诗一首:
《德州》
德州有德德何在
喉锁幽燕背三齐
更拥枣强为雄镇
河北谁敢化鲸鱼?
非是明皇失计策
山东非是旧嫁衣
均田己坏府兵散
流民牙兵租佃地
渔阳鼓声动地哀
蜀中歌楼最安逸
贵妃婉转梨花死
圣主唏嘘蜀江碧!
前迎禄山后回纥
神都何再称壮丽?
百年国宝随驼铃
百丈城墙徒有皮
胡风旋舞乞不盛?
帝王宅作店家旅
今日奉天明汉中
含元殿放歇脚椅!
李家天子难安眠
骄兵悍将来容易
离宫百里多牧儿
龙楼千寻火中浴
长安王气黯然收
雄关四塞空叹息
渭水东流不回头!
山东终升帝王气!
陈桥驿来宋官家
只赖汴水连永济!
古来形胜何尝在?
但逐粮草且来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