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丨1978-1969年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丨1978-1969年

阅读量:3689910 2019-10-23



这十年,是我国发展突飞猛进的10年: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富起来了;
教育方面,邓小平恢复高考, 570万学子有机会受高等教育;
历史文化方面,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出世;
科技方面,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外交方面,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国主动与我国建交;
生物科技方面,王岳研制出“庆大霉素”;
1978年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等。
这种局面该怎样改变?
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1978年12月,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率先包产到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开始了,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十几万斤;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日子成为历史。
1978年为止,经济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由于技术落后的原因,人民生活仍旧困苦。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并发人深省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邓小平表示,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才能开拓新路。
当大家纷纷议论取个什么名称时,有的主张叫出口加工区,他脱口而出:就叫特区吧!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
不久,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起来。
邓小平满怀激情地鼓励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来”!
多年后的经济特区,在全国作出了示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远见卓识,披荆斩棘,锐意创新,开辟出一条改革开放的新途。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
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无数人的命运崭新出发。
教育部在召开了全国的高校招生会议后,决定采用统一考试的模式来为我们的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上大学,而也是这次的会议开始改变的很多人的人生。
有的人因为这次会议的决定,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1977年8月4日到8日,邓小平组织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当时实施的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依据的就是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
会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邓小平当即决定,把文件追回来!
邓小平下决心,不再搞群众推荐了,立即恢复考试,让应届高中生直接上大学,这很可能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办法。

就这样,恢复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的青年,兴奋得奔走相告。
当时,不少人悄悄开始复习功课。
大部分人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下乡了。
因为白天要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只能晚上借着暗暗的灯光看书学习,所以当时也特别紧张,因为参加高考大家心里都没底。
很多人在一起复习看书,讨论问题,抄复印资料。
10月,教育部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当年11月,570万人走进考场,他们当中,最大37岁,最小13岁,又站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一时间,考卷用纸紧缺,中央不得不紧急调运印刷毛选的纸张。
两个月后,27万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录取比例21:1。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就包括张艺谋,在此之前,他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后又调进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27岁的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录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后来在回忆高考时张艺谋曾说:“没高考,没现在。”
1976年 难过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离开了他们深爱的人民。
1976年1月8日,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去世。

1976年7月6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去世。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去世。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离开了他们深爱的人民。
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
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现代登山运动进入中国。
1956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登山训练班,培养出中国早期的第一批登山运动员,组成中国第一支登山队——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是地球第一高峰,地处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是全世界登山者憧憬的登山圣地。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
登上珠峰的九人中有八人是藏族,他们分别是:登山队员潘多、罗则、索南罗布、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噶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九人。
其中三十六岁的潘多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我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登山队员。

登山队员还在珠峰顶峰竖起了测量觇标,为准确测量珠峰高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让珠峰有了8848.13米的标准‘身高’。
登山队员桑珠表示,用于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的金属觇标重5公斤,是队员大平措背上去的。大家一起把觇标展开、连接,以三足鼎立之势架设好,再用三根尼龙绳向三个方向用冰锥固定在冰上。
最后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字样在觇标上,牢固地竖立在珠峰顶上,不仅为国家测绘人员精确测算珠峰高度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地登山者登顶珠峰的“铁证”。
之后,登山队员们把五星红旗庄重举起,五星红旗就这样飘扬在地球之巅。
最终测得的珠峰高度为8848.13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标准数据被全世界普遍承认和采用。
1974年兵马俑出世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3月11日,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公里处打井时,发现几片秦陶俑残片,这位农民觉得奇怪,下井之后才发现,各种陶片和碎砖嵌在泥里,他抠出砖块后仔细瞧了瞧,发觉和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秦砖一模一样。
于是,上报给陕西省文物考古部,考古队开始对该地进行勘察和清理,先后发现4个兵马俑坑,总面积为25380平方米。
之后,有关人员来到打井工地,从农民家中找来铁筛,将可能伴有陶片的泥土全部过筛,许多俑耳、俑鼻、俑指被筛了出来。
将碎片收集起来后,考古队展开了修复工作,最终呈现出一个个真人大小的陶俑。

出土后的兵马俑排列有序,队形整齐。
出土了大部分秦朝青铜兵器、铁器、戈、矛、戟、铍等,许多陶俑身上都雕塑出皮甲,有的则是金属铠甲的模拟物。
秦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秦代军队编制,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以及后吏服饰、雕塑艺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铜车马表明我国当时的冶炼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
兵马俑一出土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焚烧,房屋倒塌,埋藏了两千多年。
目前向公众开放的三个俑坑还不是兵马俑的全部,考古学家还在发掘、修复更多陶俑,并用更先进的技术保护兵马俑本身的色彩。
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原本漆有五颜六色的彩绘,只是在出土之后迅速剥落,成为人们熟悉的灰色军阵。
兵马俑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大秦军武的雄风在2000多年后重现世间。
1973年 杂交水稻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追梦圆梦,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我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种种灾害的景象刺激到了袁隆平。
袁隆平意识到自己既然是学农出身,就应该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们吃饱饭作贡献。
1960年7月,当时的袁隆平,还只是一名农校教师,在实验研究田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看到这株杂交稻后,袁隆平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念头。
在艰苦的悉心研究之下,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70年代开始,袁隆平开始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设想进行实验,之后,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
在培育之后,这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袁隆平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国外称之为“东方魔稻”。
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我国人民终于吃上了足够的粮食。
袁隆平等科学家,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中央授予“共和国勋章”人选,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一样,不断超越新目标。
1972年 外交全面开花
从18世纪开始,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于是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规定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并且规定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
这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而采取的被动型自卫。
但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在20世纪初,饱受摧残的清朝走向了覆灭。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快速发展。

这一年,中国的外交蒸蒸日上。
中国在接连成功发射原子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之后,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上升。
从1972年初开始,一直到年末,中国总共和17个国家建立、恢复外交关系。
2月开始,中国与墨西哥合众国、阿根廷建交、4月与毛里求斯建交、5月与荷兰王国建交、6月和希腊、圭亚那建交、10月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尔代夫建交;12月和非洲多国建交,同月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交...
从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加上周恩来等外交家们披肝沥胆、继往开来的丰富实践,中国的外交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联合国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后,会议大厅掌声雷动,持续达两分钟之久。
不少国家的代表热烈欢呼。中国代表团乔冠华仰天大笑。
这一幕被记者拍下,后来在新闻摄影中展出,美媒称他为“大国家的人物”。

1950年,在美国操纵下,第5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仍允许“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
之后的10年间,美国以所谓“中国侵略朝鲜”为借口,无理取闹。
整整十年,联合国没能接受中国恢复联大合法席位。
1961年,第16届联大总务委员会把“恢复中国联大合法席位”提上日程,美国又从中阻挠,强行把恢复中国代表权作为必须由联大以三分之二多数票赞成方算通过的“重要问题”。
这件事情,又被搁置了10年。
一直到1970年,联大总务委会支持恢复我国席位,当时的表决结果是51票赞成,47票反对,赞成票第一次超过了反对票。
在1971年联大表决时,美国依旧反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仅自己投了反对票还鼓动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沙特等亲美国家一起反对,这就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有35票反对的原因。
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确实想要与新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但中美两国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尼克松不想让步,于是故意将此事作为迫使新中国让步的筹码。
当时的基辛格还多次暗示中国,只要在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做出让步,自然就准许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了。
但基辛格没想到的是,美国最后却成了1971年联大会议上的失败者。
当时联大圆屋顶的会议厅里,掌声四起,持续时间之长和气氛之热烈是少有的。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外交胜利之一。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球状体,重约173公斤,由72个外皮组成,身上有几条长长的天线。
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到达了椭圆轨道后,东方红一号播放了《东方红》歌曲,太空无法传播声音,于是歌曲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向地球传输音频信号,人们在收音机中就可以收听歌曲。
如果天气晴朗的话,预先知道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迹的人,他们在室外就可以用肉眼观测到东方红一号,听见和看到都能够顺利完成。
中国当时的技术能造出卫星,真的很不容易。
东方红一号升空后,工程师称其设计寿命仅为20天,因为我国当时并不具备太阳能电池板技术,如果升上太空,自带银锌电池电量就会很快耗完,到时候会与地球自动失联。
但是它在太空里工作了足足有28天。
在此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和卫星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建立地面观测网等,其每一部分都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集智创新。
那年出生的宝宝,绝大部分的名字都叫“卫星”。
从1970年算起,东方红一号已在太空飞翔48年。虽然,如今的它已不再工作。
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东方红一号不会被氧化,且其高度远超大气层不会受任何阻力影响,所以科学家预测,东方红一号靠其自身惯性至少还可飞翔百年。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9年我国成功研制“庆大霉素”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事情得追溯到1941年,当时燕京大学化学系的王岳,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荐引,赴美国新泽西州的洛格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导师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瓦格斯曼教授,两年后,王岳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导师劝他留在美国从事微生物研究工作 ,但王岳拒绝了,于1944年回国。
解放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把抗生素作为战备物资,对中国实行禁运。
王岳下定决心,他要填补祖国医药学上的空白。
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王岳在福建师范学院简陋的条件下首创抗生素研究室,开始了筛选抗生素的研究,他坚持把医用抗生素作为长远的研究方向。

经过努力,终于在1955年从链丝菌中找到对癌症有一定疗效的放线菌素“23-21”的产生菌,并提取结晶样品,这一发现,为中国找到了第一个抗生素药品,随即投入生产。
1965年,王岳从小单孢菌中分离到闻名全国的庆大霉素产生菌,当时这类广谱抗生素还没有名字。
1969年,建国20周年大庆时,广谱抗生素正式投产,并正式更名为庆大霉素。
庆大,意指庆祝“九大”以及庆祝工人阶级的伟大。
庆大霉素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据统计,自投产到1985年,全国有40家工厂生产,产量达868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庆大霉素的发现,将中国抗生素研究、生产推向一个崭新阶段,为中国医药界做出重大贡献。

2019年,建国70周年,《开国大典》以4K分辨率、HFR 60格/秒高帧率、4K DCI调色、5.1环绕声的全新版本再登大银幕,献礼祖国70华诞。
开国大典  正在热映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