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影片展映·清华大学站

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影片展映·清华大学站

阅读量:3697197 2019-10-23


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影展共入围55部作品,其中大多数影片基于长时期的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作者多元、主题开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对这个时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的影像守望。期待这些民族志价值非凡的影片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观众群体与更长久的生命周期。
本次展映盛况空前,除清华大学场次外,还有其他各高校展映场次,堪称“四号线民族志纪录片盛宴”。欢迎大家关注!
10月25日(周五)
18:00-21:00 《假期》《祖鲁》+导演刘湘晨映后交流
21:00-22:00 《浮世一声》+导演贾瑞杰映后交流
10月26日(周六)
20:00-20:45 《尕措和牛》+导演阿斗尕措映后交流
20:45-22:00 《百穗》+导演余来映后交流
10月27日(周日)
13:00-15:15 《大利》《滚山珠》+导演卢凤岗映后交流
15:15-17:00 《看见看不见的独龙江》+导演史凯仁映后交流
18:00-19:40 《丢失在这里,住在这个村》+导演毕芳映后交流
19:40-20:40 《祖母的湖》+导演周岳军映后交流
20:40-22:00 《十八站》+导演任会明映后交流
活动免费,无需报名,约60个座位先到先得
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苏世民学院南、学生公寓30号楼西,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可查)
咨询电话:13810391487
影片简介

祖鲁
刘湘晨/68 min
2018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八届世界大会特别展映
2018美国南加州大学RAI人类学第十五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邀展映
巴音布鲁克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翻越数座达坂,连续数天的转场,巴音布鲁克草原延伸到天山深处,这里是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的冬牧场。每年农历的10月25日,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的圆寂之日,为此,巴音布鲁克蒙古人就会点亮灯给世界以光明。被暴风雪隔绝五个月的日子,有了一次心灵的观照与暖意。
假期
刘湘晨/86 min
额尔登在新疆库尔勒巴音技术学院学习,艾尔登在新疆和静县小学读书,小哥俩儿寒假放假回到了位于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山深处的家里,住在角洛木里开始了被封在山里近三个月的寒假生活。哥哥额尔登放牧,弟弟多在角洛木里随妈妈一块儿干家务。春节来临,从年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到节日中的庆贺与访亲问友,小哥俩儿经历了一个难忘的寒假。在学术的表达上,本片将春节的主题悬置,尽量遮蔽、淡化表达的功利性,以大量的细节和场景为象征,为人们理解、接受更丰富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提供依据。


浮世一声
贾瑞杰/39min/2019年6月/辽南地区
本片通过记录辽南地区唢呐艺人的生活,去见证在唢呐之路上行走着的人们,在他们各个阶段由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所产生的经历与思考,折射出唢呐在当下的困境与希望,也通过唢呐去映照出每个人对生活和生死的认知与感悟。复州鼓乐是由于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人们家里举办婚丧嫁娶时,都要雇用鼓乐班奏乐以示庆贺或哀悼。尤其是父母去世,如果不请鼓乐班奏乐,会被亲邻耻笑为不孝之子;结婚时没有鼓乐声,新娘是不肯上轿的;为老人庆寿或祭祀活动鼓乐也是必不可少的。
尕措和牛
阿斗尕措/22分钟/2017年3月/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
十世班禅大师曾说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牦牛与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死相连,牦牛与藏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乐都区海拔3000多米的农牧区,生活着一户与牦牛世代相伴的藏族人家。从六岁起开始放牛,与牦牛共同生活了四十几年的阿爸,将来会离开牦牛,搬去县城居住的奶奶、考上重点高校,面临现代与传统、汉文化与藏文化交融的小女儿……传统的牧民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发生改变,在人与牦牛的相处中,藏民千百年来的文化信仰是否也已经被悄然撼动?小女儿从现代化的高校重返家园,她与牦牛的情感又从何谈起?


百穗
余来/51分钟/2019年7月/上海
周百穗现年74岁,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亲传弟子,她从贵州省京剧团退休后,受聘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教授尚派京剧。周老师一生致力于传授师父的尚派艺术,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之中,在个人生活方面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缺失。由于尚派艺术动作繁复,要求演员吃苦练功,现在愿意学习尚派的人非常少。周老师教学近二十年,教出的学生大多数都改行了,仅有两个学生学有所成。本该安享晚年的周老师在责任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仍旧不知疲倦地在教戏。尽管戏曲行业不景气,京剧艺术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尚派更是在四大旦角派系中处于相对危机的地位,但是仍然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不惧困难,只身一人默默地传承者尚派艺术,只有有一口气在,尚派就不会灭,京剧就不会亡。
大利 
卢凤岗/80分钟/2018年2月/贵州省榕江县大利村
《大利》取材于贵州榕江大利侗寨,拍摄一年,反映大利侗寨人们的传统本味习俗与生活。侗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歌中,我们能体会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的丰富与细腻。本片以杨成方寨老的点滴生活贯穿全片,除了以重建设风雨桥、住房和侗族特有的牛腿琴制作与演唱为线索,带入大利侗族的各种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他们的歌,乐器,食物,家庭,老人与小孩,节庆等让你感受到原生态的侗族生活气息,也体现到一定的现代文化带来的改变,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在交汇的时节!我们不知道传统的文化还能存留多少年,现在记录下历史,留存后人!谨以此片献给所有还保持传统乡土生活的人们。
滚山珠
卢凤岗/52 min/2019年5月/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叫“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这一舞蹈与贵州西部苗族小花苗支系先民的迁徙经历有关,舞蹈动作表达了祖先在迁徙途中披荆斩棘的情景。王景才是“滚山珠”的传承人,在他和很多族人的努力下,滚山珠舞蹈得以发扬光大,山外更多人知道了滚山珠。

看见看不见的独龙江
史凯仁/84分钟/2018年6月/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属于直过民族,直过民族指的就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本片的拍摄地点选择在独龙族人口聚居密集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从该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出发,反映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独龙族人民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丢失在这里,住在这个村
毕芳、李昕/80分钟/2019年6月/云南省大姚县
居住在中国西南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傣族,是中国傣族遥远失落的一支。影片经由讲述李兰、杨国英祖孙两代女性的故事,呈现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女性跨世纪的悲欢命运,以及她们对命运、希望、选择、传承等主题的情感态度。呈现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人所迸发的生命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不变的是人们乐观与顽强的精神传承。影片基于八年间多次田野调查和拍摄,是金沙江中下游傣族首部纪录片,也是一部女性为制作主体,并注视女性的影片。通过个体生命历程,反映大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和族群生存状态,影片尝试以口述生命史、时空和影像对话的方式,是与被拍摄者紧密合作的一次尝试。
祖母的湖
周岳军/45 min/1996年8月/云南宁蒗落水村 泸沽湖畔
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泸沽湖,居住在湖畔的摩梭人因走婚习俗而被外界称为最后的“母系部落”。本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对摩梭人走婚习俗的一部珍贵影像记录。影片呈现了相同的走婚习俗为不同的当事人留下的不同记忆:男人们认为走婚好,妇女们则认为吃亏的是自己,当然也有认为“走婚还是很好”的妇女……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经历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
然而,泸沽湖的年轻一代因为现代化冲击,忙于做生意而无暇走婚,她们的情感与想法已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对于传统的叛离。那种链接传统与现代的走婚故事,正悄然流逝。


十八站
任会明/74分钟/2017年9月/大兴安岭
鄂伦春,中国东北部的游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山林里。1953年,鄂伦春人逐渐离开山林,放下手中的猎枪,开始了定居生活。2013年,随着新的定居点的落成,十八站乡的鄂伦春人将再次迎来集体搬迁……

未来媒体实验室位置↓↓
(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均可搜索,标注准确)


本文转载自“清影放映”微信公众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