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机长》的热映,让人们对机长这一职业充满了敬佩和好奇。杜宏勋接到不少亲友给他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他——“你是不是总能遇到这样的危险啊?”“如果遇到了危险你会怎么办?”对于大家的问题,杜宏勋会心一笑,耐心地解释。
杜宏勋说,“请相信中国机长们的能力,我们都是经过常年的严格体系培训、考核出来的中国机长。日常的飞行,也只用到了我们所学到的10%;剩下的90%的实力,才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准备的。当今中国机长的实力,可以说,世界一流。”
一流的中国机长都是如何炼成的?跟随南航大连分公司空客A320飞机责任机长杜宏勋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01
作息?机长的生物钟是这样的
2019年10月16日,早上05:55,在大连国际机场停机坪,杜宏勋来到一架大飞机前,拍拍它,“这位老兄,这次是咱俩一起搭伴飞,请多关照。”这是他重复了24年的一句话,但还是像初次那样,真诚而郑重。
作为一名南航的机长,他每月的飞行时长在70个小时左右,基本飞4天,休2天。由于执飞一个航班的机组、乘务组和飞机都是根据航班计划在全公司范围内灵活调配的,机长执飞的航线、飞机都不是固定的。杜宏勋不知和多少个“老兄”这样“告白”过了。
起飞前,杜宏勋在执行绕机检查 时晨 摄影
当天,杜宏勋飞的是CZ6937航班。6:55,大连-西安。这是南航大连最早的航班。早晨4:25起床,4:45从家里出发,5:10到公司。吃过饭后,启动飞行前的准备程序。进入停机坪的第一步,便是绕机检查,虽说已过了机务组的把关,但在机长们这里,最后一道安检,永远靠自己。
这种“质疑”,是对老兄“心中有数”,更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还谈什么要对全机旅客负责。”杜宏勋说。
一个如此敬畏生命的机长,他的工作程序并不是从进入机场才开始启动的。前一天晚上就已完成飞行前网上准备,21:30,他已上床入睡。70后的杜宏勋说,早睡的习惯从当飞行员那一天起,一直持续至今。他说,足够的睡眠和体力,才有资格“负责”生命。
02
神秘?机长的“办公室”是这样的
启动、滑行 、起飞 、冲上云霄……外人眼里,机长的职业,神秘又“拉风”。杜宏勋不否认职业给予了他们普通人看不见的“风光”,而当年报考航校,也是因为小时候的梦想。
“但风光的背后,却是你想象不到的压力,那是整架飞机安全和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他说。
机长的“办公室”就是那个3.5平方米的驾驶舱,工作时间除了和上百个小“零件”打交道,和空管互动飞行指令,基本和外界没什么接触。“机长是执飞航班的一把手,登机后,他还要进行机舱内部的安全检查和飞行前直接准备,机长在飞行过程中基本没有时间去客舱和旅客见面的。”
杜宏勋说,也就在飞机平稳降落后,他才会透过驾驶舱的小窗户,目送旅客们离开。他一般都不会错过和旅客这唯一的互动机会。
杜宏勋在驾驶舱中做起飞前准备 时晨 摄影
“天上有路吗?天上那么广阔,是否可以随便飞?在天上飞的感觉很拉风吧?”得知他的身份,人们总会有这样的好奇。
有,天上有你看不见的“天路”,那里有严格的航行指令和路线。即便你严格遵守“天路”的交通规则,也得时刻警惕,不容你有一丝放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和陆地驾驶不一样的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方向盘,飞行计划全靠计算机输入。虽然几乎不用手动操控,但眼睛和大脑得一直运转。紧急情况,哪个按键,不得有分毫差错,必须要在短时间做出判断并进行人工操作飞机。“这就是客机为什么至少需要两名飞行员,也是为了在飞行时做好分工,互相证实,尽量降低出错率。”
03
拉风?机长的日常画风是这样的
相比翱翔蓝天的“拉风”,回到地面,杜宏勋的日常,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的生活比较单纯。”杜宏勋说。作为机长,他的休息时间和亲友们总是无法同步,这么多年,他的朋友圈,就是同事、同学和小时候的那几个伙伴儿。同学们想凑在一起吃个饭,得等他一个月,甚至两个月。
“电影《冲上云宵》中,飞行员的生活很是潇洒。你们也是那样吗?”
“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那样的。”他说自己的日常几乎没什么“看点”,除了锻炼身体,一个人的时间,就是看看书。
“工作、生活中的智慧,多是在书中获得的启发。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前还不以为然,《论语》看的次数多了,就悟出了道理,每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就拿机组说吧,机长,只是经验和成绩多点而已,但不代表就能事事都正确,所以,每次飞行过程中,我一定要和副驾驶做交流的。”杜宏勋说。
杜宏勋在飞行准备室与副驾驶交流 时晨 摄影
随机乱问
“世界那么大,不想去看看?”
“年轻的时候,说真的,其实很羡慕同学、小伙伴生活圈里的‘速度与激情’。好在,机长这个职业也有令人羡慕的“福利”。异地过夜如果时间充裕,我会带上机组,光顾那些在高空俯瞰过无数次的景点,也会上美团搜索当地的人气美食,紧张的飞行后,这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吧。”
04
硬核!中国机长这样“炼成”
安静、单纯的状态,反倒成就了杜宏勋在专业领域的全情倾注,千锤百炼,终成南航飞行大军中的一枚“杠把子”: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飞行银质奖章,正确处置发动机双发引气故障、获得南航集团表扬,执行上级安排的特殊飞行任务,参与新飞机的“挑错”工作……在南航飞行部后辈们的眼中,这样的杜宏勋,的确很“拉风”。
“拉风”的背后,却是几十年的打磨精进。
1973年出生的杜宏勋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那里是中国机长的摇篮。
他还记得第一次在洛阳被教员带上天的情景,就顾着新鲜、好玩儿。教员问他,“天上有什么?”“白云。”“下面看见什么了?”“水库。”“还看见什么了?”“没有……”
杜宏勋和他的同学们一样,以为飞行员就是学好飞行驾驶技术就够了。哪知,除了发动机,还有航空气象、空气动力、地理、飞机构造等庞杂的知识体系,越学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不是说,你进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就一定能当上飞行员,“我们那一届是300名学生,毕业时的淘汰率是30%。”杜宏勋透露,即便从飞行员一步步升到机长,也不等于拿到了“永久饭票”,严格的理论、航行、身体的考核,年年都有。
发生在2018年5月14日的那场空中突发事件,机长刘传健成了传奇英雄。事后,有人说真幸运,逃过了大劫。杜宏勋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他眼中,这是当今中国机长的专业实力创造出来的奇迹,过硬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责任心,四者缺一不可。
“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迅速做出判断要往临近的哪个机场降临,并精准地掌握了航行路线和飞行高度,这绝不是幸运那么简单,是你所有的飞行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果。最让我敬佩的,是刘传健在危机面前强大的心理表现,那样的条件下,没有人不恐惧。但你是机长,你就没有时间去恐惧。这,就是中国机长体现出来的世界一流的责任。”
05
成就,来自旅客平安抵达
1997年,杜宏勋从中民飞毕业来到(原北航)大连分公司。
2006年从副驾驶荣升机长。那一批宣誓时,只有他一人。“当时,只有激动的感觉。”等进入角色时才对职责有了更深的体会,他才体验到,“机长四道杠(分别代表了专业、知识、飞行技术和责任),副驾驶三道杠,差的这道杠,就是责任,是肩负着整架飞机的安稳起落的责任。”
起飞前,机组与乘务组进行航前协作 时晨 摄影
回想当年入学第一天起,便时时、处处如影随行的安全意识、飞行习惯的灌输和养成,醍醐灌顶,全部化成了责任,更是对职业的敬畏。
敬畏的背后,则是点点滴滴的落实。当年教员常在耳边叮嘱的那句话,他牢记着、践行着,“飞行员的字典,没有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语,只有是或不是。”
每天飞行前要填的各种安全单,安全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检查事项,飞了24年,安全飞行2万多小时,他也从不敢有一丝含糊。以致于生活中,他家的大门上都是各种小纸条,出门必带的东西每次都按提示检查、再检查。
2009年,杜宏勋荣升机长教员;三年后,又再次晋升为模拟机教员。业内人都知道,做到这个级别的,都是行业翘楚,都是中国机长队伍塔尖的人才,也是每个航空公司飞行实力的担当。
如今他的徒弟也当上了机长,当上了教员。每带新人,徒弟们也和他当年一样,认为机长的职业就是把旅客从甲地安全运输到乙地而已。杜宏勋笑了,“既然这么平凡,那就把平凡的事做到专业。”
杜宏勋的儿子正在读高三,心中的第一志愿,也是飞行员。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爸爸那样的中国机长。
杜宏勋与儿子在一起
随机乱问
“支持儿子的梦想吗?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您自己还会选择当机长吗?”
“会!我不知道别的行业什么样。每次飞机安稳落地的瞬间,看着旅客平安抵达,那种成就感,胜过任何荣誉。”毫不犹豫,杜宏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平淡,坚定。
儿子小时候的照片
图文:时晨 金东淑 郑伟 郑晶敏
讲述:杜宏勋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