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邓氏简志 第一章第二节 漳平市邓氏简志
阅读量:3784444
2019-10-25
原创声明:本文是邓富贵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商用!
一、历史沿革
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介于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之间,地处闽西的东大门,东毗永春、安溪,南连华安、南靖,西邻新罗,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厦门等闽南沿海发达地区,内联闽、粤、赣腹地。漳平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县,1990年撤县建市。通行闽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话,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1]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同年,明兵克福建,擒元末一度统治福建近4年的陈友定。改路为府,共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府。
漳州路于1368年(洪武元年)改为府。龙岩县隶漳州府。
1471年(明成化七年),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琥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属漳州。
1536年(嘉靖十五年)划出聚贤里置大田县。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
1929—1934年曾建苏维埃政府,1949年6月21日解放。属龙岩专区(地区)。
1956年宁洋县撤销,县城双洋镇入属。
1990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漳平撤县建市(县级市),以原漳平县的行政区域为漳平市的行政区域。同年12月1日,漳平市正式成立。漳平市共设5个镇,11个乡,10个居民委员会,182个行政村,1703个村民小组。
2013年9月30日漳平市撤消西园乡、南洋乡,设置西园镇、南洋镇,辖2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4个乡,26个居委会、176个村委会。
二、漳平人口概况
漳平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族迁入闽西腹地,起自晋永嘉之乱。此后中原板荡,历经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金兵犯宋、汉人多次南迁,部分移居漳平,与当地民族融合,逐渐繁衍。
据考,唐末有曹氏定居赤水香山。
北宋有刘、陈、卢等姓移居新桥、菁城、永福、溪南、官田等地。
南宋末年有李、林、官、邓、吕、张、黄、郑、傅、易、苏、颜、蒋、巫、俞等姓大量迁入。
元明时有石、叶、余、凌、连、郭和杨、詹、麻、严、丘、洪、温、廖等姓入籍。清及清以后迁入的有吴、王、许、唐、范等姓。
迁入漳平的汉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随军戍边,留闽定居。其后裔逐渐繁衍移居漳平,如曹、陈、邓等姓;二是垦殖谋生,迁徙入籍,如刘、卢、郑等姓;三是为避战乱,流徙落籍,南宋后迁入者多属此类。
漳平户籍统计始于明正德七年(1512),其时漳平市有4951户,32583人。
截至2009年12月,漳平人口由16个民族组成,主要少数民族为畲族。以汉族居多,畲族次之,回族、苗族、壮族、满族等14个民族共300余人。漳平人主要为河洛裔闽南人口,亦有部分客属。河洛即黄河、洛水两流域,闽南人自河洛移入,因此闽南人亦称为河洛人。根据黄瀚所作的田野调查,漳平约有客家人口5000人,占漳平市人口的1.8%,他们的祖先来自闽西和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仍保留着客家语言、生活习俗等,犹如一个个“方言岛”,分布在双洋、南洋、官田、赤水四个乡镇。此外,还有数量不少在漳平工作学习的客家人。
三、漳平邓氏简志
黄瀚、谢健、陈梅在《多元文化地域中的客家“方言岛”现象——漳平客家民系调查》中称:(光布公)第十七世孙邓千三,于宋末祥兴二年(1279)迁漳平居仁里南洋九鹏里梧溪头,为漳平邓姓开基祖。
根据1945年《龙岩县志》中的氏族志有关资料,宋元明清年间,由漳平迁入龙岩的姓氏有:陈、邓、沈、吕、许、洪、黄、易、尤、刘、叶、竭、邹、游等14个姓氏。
综合《德明公后裔主要集居地》和邓文丰宗亲所撰的《卓宅邓氏渊源》等记载,孤峡山人谨志为:漳平邓氏开基祖是千三公,字恭原,号景耀,(注:邓文丰(qq834743771)宗亲又称:足一官(字)千三(讳)景耀);是光布公第二十世裔孙。千三公原住延平府沙县二十五都荆村,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 因战乱迁居漳平南洋九鹏溪洋山兜(今漳平南洋)开基立业,墓葬南洋乡梧溪头横坑口岭顶“天虹饮水”形,妣刘氏九娘,夫妻同坟。座已向亥兼巽乾,丁已、丁亥分金,。千三墓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祭,太一房至太七房分日按序祀祭。
(注:现千三公墓已列入《漳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千三公生一子千九公,墓在茶林盂水尾子人形,妣蒋、朱氏,蒋氏墓在亲家林深隔林兜桑树坑、朱氏墓在中村,子七而今分七大房:
1、据龙岩锦涛宗亲认为太一(字松隐)公的后裔在漳平和平巷口坪、南洋党坑、新桥产盂、龙岩平寨后田、白寨(因平寨,清时为平在坊,民国时改称平寨,后田只是平寨中的小地名。即今龙岩市新罗区社兴东兴。)
2、太二(字德辉)公的后裔在漳平永福邓家坊、拱桥镇高山、隔顶、南靖县金山、龙岩新罗东肖、铁山;
3、太三(字德皎)公的后裔迁官田,再迁漳平北门外平菁城街道、福满、长泰坂里正达、笺白;千三公裔下现有人口约15000人。
4、太四(行46郎,字德明)公因抗地理被术人所陷,始迁龙岩新罗区白沙镇捷步营村,墓在捷步营水尾大山,坐午向子;妣赖氏,墓在集贤里罗坑,子三民养、师清、师德。
四世祖民养公(行6郎),1389年葬,墓在三望岭芹菜草垅;妣萧氏,墓在小吉杨梅垅,虎形,子二汝贤、汝兴。
太四公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新罗区捷步营(西步营)、漳平西元镇的西元和卓宅及上墘、可人头、进庄、遂林、前洋坪、基太、下桂林、南美坪、桂林街道瑞都、后福、南洋、党口、新桥、割坂、仓坂、和平镇半隔、和春、春尾、菁城、顶郊、金坑、象湖、双洋、龙岩、永安、厦门、可能(待考究)包括安溪、泉州、德化、永春。
5、太五(字□□)公的后裔留守漳平南洋乡梧溪头、茶林孟,再分迁安溪湖头;
6、太六(字丕承)公的后裔在漳平象湖镇德安、德化诗墩、狮头乾;
7、太七(字德寿)公的后裔在漳平市双洋中村。
其中现存宗祠有:桂林街道黄祠村祖屋(不是宗祠)一座。吕坊村邓家坊平直庙一座和“绳武堂”一座。西园镇卓宅村报德堂一座。
(一)、菁城街道
菁城街道位于漳平市中部。辖7个社区。鹰厦、章龙、漳泉肖铁路漳平枢纽编组站设此。省道福三、岭和公路过境。菁城街道系漳平市所在地,是漳平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九龙江北溪上游北岸,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
明清及民初为居仁里小菁社。1934年为菁城镇。1950年属菁华区仍称菁城镇,后更名城关镇,1963年改城关公社,1971年并入城郊公社,1980年复建城关镇,1984年复更名菁城镇,1995年改菁城街道。1997年,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东门、东桥、西门、西郊、南门、星政、北门、北郊8个居委会和菁东、菁西、顶郊、福满4个村委会。
菁城街道邓氏主要分布于福满佛仔隔、顶郊、南门,都是光布公后裔。
1、菁城街道福满佛仔隔邓氏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三后裔迁居官田,再迁漳平菁城街道福满,长泰县坂里、笺白。”孤峡山人依文丰宗亲所载,谨志福满佛仔隔邓氏是光布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太三德皎公的后裔,自官田迁入。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2、菁城街道顶郊邓氏
顶郊社区地处九龙江上游,位于漳平市城区边缘。2002年6月经过社区整合,由西门居委会和顶郊村整合成顶郊社区居委会,是漳平的老城区。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菁城街道南门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菁城街道北门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二)、桂林街道
桂林街道位于漳平市中部。辖7个社区、4个行政村。山羊隔为畲族村。景点有石板坑村的三尖山和三溪林的白鹤湖瀑布。福三、岭和省道过境。
1949年属桂华乡,后为菁华区桂林乡。1958年起先后属红专、菁华、城郊公社,1980年设桂林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设街道。设上江、城南、上桂林、下桂林、高明、厚福、南美7个社区居委会,瑞都、黄祠、石坂坑、山羊4个村委会。
桂林街道邓氏主要分布于黄祠溪边、黄佳坪、石坂坑高明后路顶、岑顶厝、厚福罗垵、上下桂林、瑞都、后福村、南美坪等。
1、桂林街道黄祠溪边、黄佳坪邓氏
黄祠溪边、黄佳坪邓氏为光布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乡村美景入画来(3)——桂林街道黄祠村》一文称:
这个村是溪边自然村,现属黄祠管辖。解放前是高山的一个自然村。这个邓氏祖屋的祖先是从永福开辟过来的。
附图:邓氏祖屋:
2、桂林街道石坂坑邓氏
石坂坑邓氏为光布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桂林街道高明后路顶、岑顶厝邓氏
高明后路顶、岑顶厝邓氏为光布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桂林街道厚福罗垵邓氏
厚福罗垵邓氏为光布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5、桂林街道上下桂林邓氏
上下桂林邓氏为光布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6、桂林街道瑞都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7、桂林街道后福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8、桂林街道南美坪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三)、芦芝乡邓氏
芦芝乡东郊泉福口邓氏
芦芝乡邓氏主要分布于东郊泉福口,故此称之为“芦芝乡东郊泉福口邓氏”,光布公房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四)、新桥镇邓氏
新桥镇邓氏主要分布于产盂和仓坂村及钱坂村割坂,故称为“新桥镇产盂邓氏”和“仓坂村邓氏”及“钱坂村割坂邓氏”,都是光布公后裔。
1、新桥镇产盂邓氏
据龙岩锦涛宗亲长辈供稿称:漳平和平乡巷口坪,南洋镇党口,新桥镇产盂的邓氏基本上都是太一(松隐)公之孙总管公的后裔,总管公由龙岩平寨后田迁至漳平西园丁坂,后裔由丁坂迁巷口坪,后分迁到党口和产盂。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2、新桥镇仓坂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新桥镇钱坂村割坂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五)、永福镇邓氏
永福镇邓氏主要分布于吕坊村邓家坊、邓厝山,是光布公房后裔。
永福镇邓氏保存至今的邓松圭墓道碑(明)、邓家坊旌表德行遗志碑(明)、永福镇吕坊邓氏民居(清)、邓子恢祖居(清)都已经列入《漳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吕坊村邓家坊邓氏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二后裔迁居漳平永福镇邓家坊,新罗区东肖。”据此,孤峡山人谨志为:
始迁祖:德辉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家坊,现存平直庙一座,此庙至今保存完好,为明成化年间所建,当地没有任何史志记载;庙中有石柱,至今刻有明“成化三年”(1467年)捐充人姓名。邓主光宗亲长辈称是据传“先有平直庙,后有漳平市”。当地邓氏在此庙每年均举行春秋两祭大典。
当地宗祠堂号是“绳武堂”。
平直公,字矢如,南阳人,湖南汝城县开基祖,生有五子:长东甫、次子南甫、三子德甫、四子元甫、五子亨甫(字文进,隋唐时任梁化县尉,今乐昌县廊田镇楼下村邓氏开基祖)。
故此笔者以为,今邓家坊邓氏可能有平直公的后裔的可能性极大,未必全是光布公后裔,应是这两支邓氏在某个历史年代已经联修族谱。或是平直公的后裔或德辉公的后裔或先或后迁入此村,又后来平直公的后裔已经迁离此地。
2、邓厝山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
据我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永和旦厝邓氏族谱和漳平邓氏族谱记载,旦厝邓氏是我福建闽沙邓氏光布公的千三公---太二房德辉公的后裔,由今天的龙岩市漳平迁入晋江永和镇旦厝村!与今天龙岩新罗东肖是一脉同源!
其世系是:福建闽沙(今天的三明)光布公---漳平千三公---漳平太二房德辉公---泉州晋江旦厝邓氏。
“三代祖师公”邓耿光
说到永福邓氏,又不得不说到“三代祖师公”邓耿光。
《大迁徙 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载:
经调查,位于永福中心地带的升龙堂,原是一座佛教寺庙,正殿中龛供奉佛祖尊神,右龛供奉文昌菩萨神像,左龛供奉的就是云峰旗的统兵官邓耿光。据传邓耿光先居蓝田圩,后移鲍家山(官田豪山)。由于他三代后绝嗣,无人供奉,所以,原系云峰旗部下的永福陈、李两姓商定,世代奉邓耿光为“云峰旗军师”、“云峰旗先生”或“三代祖师公”,在这座庙里享受祭祀,每年定期为他举行悼念仪式。
相传正月初四为邓耿光逝世的日子,正月初六为检阅部队的日子。为此,李氏后裔聚居的李庄,定于每年正月初四举行悼念,而永福的陈氏后裔则定在正月初六祭祀。永福原本逢三、逢八赶圩,正月初六不逢圩,但是为了纪念这位“三代祖师公”,当地特别在一年之中的这一天,破例多开一次圩。自陈七八郎建升龙堂以来,每年正月初六这一天,永福里的陈姓子孙都要在升龙堂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六)、双洋镇邓氏
1、双洋镇中村邓氏
双洋镇邓氏主要分布于中村和金坑自然村,故称中村邓氏为“双洋镇中村邓氏”(是光布公房第二十二世裔孙太七公的后裔)。称金坑自然村邓氏为“金坑邓氏”。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七后裔迁居漳平双洋镇中村。”又《漳平卓宅谱》载“太七开宁洋鹿溪今双洋中村居住”。依文丰宗亲所载,孤峡山人谨志“双洋镇中村邓氏”为:
始迁祖:太七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多元文化地域中的客家“方言岛”现象——漳平客家民系调查》载:“双洋镇中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693人。清朝原名为李溪,居住汉畲民族。汉姓以陈、邓为主,畲姓以兰姓为主。清乾隆、嘉靖时期,客家从广东梅县松源迁入,先与当地邓氏租赁远离村庄的高山开山种茶、开田,后来发展成拥有各姓氏的山寨。”
本支名人有:水仙茶的开拓者——邓观金。
邓观金---水仙茶的开拓者
水仙茶最早产于福建漳平双洋镇中村村,由邓观金从建瓯水吉引种栽培,已有80多年生产历史。水仙茶饼是1914年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创制。
据老一辈人回忆说,1899年出生的邓观金,年轻时风流倜傥,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拓过土坯,但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眼看一事无成,在35岁那年,他狠下决心,毅然决定学艺种茶。于是,他来到大会村,拜刘永发为师,虚心求知,花好几年时间专心向刘师傅学习水仙茶制作手艺。
漳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漳平市志(1991—2005)入志人物资料公示》一文载:
邓观金(1899~1992年),双洋镇中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年青时,除种田外,为谋求生活出路,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还做过打砻师傅。这些手艺都没有学到家。后来,他下决心学好种茶制茶技艺。民国21年(1933),他拜当地有名的制茶师傅刘永发为师。邓观金在向他学习制茶技术的同时,又购得水仙茶苗200多株,带回中村种植。此后他每年都扩种一片。到民国26年,他的茶园已种植3000多株茶树,年可产制1吨左右的成品茶。这时,他请师傅现场指导他制作水仙茶饼。经过数年的制作实践,自觉技艺基本成熟,可以独当一面时,才独自制售水仙茶饼。
邓观金知道,要打开水仙茶饼的销路,单靠牌子是不行的,关键在提高质量。从此,他严格把好采摘、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定型、烘焙等每一道工序,要靠量多质优取胜。他的“邓金记”水仙茶饼,逐渐扬名茶市。除宁洋县城外,还与漳平、龙岩等地茶商建立固定的销售关系。
邓观金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丰富的生产、加工、制作色、香、味俱佳的水仙茶饼的经验。如采用扦插育苗法比压条法更省工省时;选址要选上午向阳、下午背阴的山坡地;采茶要快摘、少抓、轻放、少压;晒青不可用手指爬开,只能用茶匾簸展开来;杀青是制茶的关键,多由师傅亲自操作,技术一般不外传。通过揽青、筛摇数遍,使茶青去涩增香,至叶片呈显“红边绿心”即恰到好处。然后再经炒青、揉捻、造型、烘焙等工序制成茶饼。
他一向采用轻手(即慢操作法)制作茶饼。此法能保证茶叶质量,延长保管时间,能保持产品信誉好、招牌红、销售快。由于他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有效地打开和占领茶叶市场,使他成为一方富户。在1951年土地改革时,他被评为手工业资本家,茶园和部分财产被没收。土改后,他不得不以民间草药给村民治病为生。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社里利用他的一技之长,安排他到集体茶厂培训和指导社员制茶,社员很快学会基本的制茶技艺。中村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逐渐成为村中的大宗支柱产业。中村也很快成为闻名全县全区的茶村。
改革开放后,邓观金又成为闻名全县的水仙茶饼生产加工专业户。
邓观金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他有一个养子和一个养女。养子名叫邓金贵,是他弟弟的儿子过继给他的。1990年他92岁时,把所有制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养子邓金贵,并由他继承“邓金记”的牌子。另外有保留地传授给养女婿王廷华部分技艺,王廷华另打招牌叫“正金记”。后来,这两家的制茶技艺都有所发展,所制茶饼的质量也不相上下,都得到邓观金老人的赞许。
1992年2月11日因病辞世。
2、双洋镇金坑自然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七)、象湖镇邓氏
象湖镇邓氏分布于上德安、下德安、枫坑,是光布公二十二世孙太六公房六四郎公的后裔。
象湖镇邓氏所保存的邓维发石旗杆(清代)已经列入《漳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象湖)·古建筑(13处)》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六后裔迁居漳平象湖镇德安。”
1、德安邓氏(又称刀口保卓垵邓氏)
德安邓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德安的地址为:福建龙岩州漳平县感化里刀口保卓垵乡。按,“刀口保”应为民国时期的建制称谓。故此,又称刀口保卓垵邓氏。
德安邓氏分上德安和下德安。德安邓氏开基祖六四郎,字世兴,号九十九位公,系沙县先祖邓光布第22世裔孙,于明洪武初期(约1375年)肇基于下德安云窟(厝名)。
世兴公六四郎葬在云峰山、卓后林,邓庵祠老虎形,又名宝台岩尾,坐西向东。七月十五祀。
大祖祠是云窟祠(上下德安两村邓姓共有,为七星坠地形)。
始迁祖:六四郎(字世兴,号九十九位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明洪武初期(约1375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
1、六四郎公派下第六世邓玄盛移居德化县浔中诗墩;
2、邓润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迁德化蒲坂“由漳平卓安分派入德,而卓安由泉郡发源于美历”(1997年南阳漳德西墩谱P5);
3、第七世邓洪山移居大田县均溪;
4、第十世邓学润移居江西永丰县,
5、邓学胜移居尤溪县枣岭;
6、第十二世邓裴章移居浦城县;
7、第十三世邓启明开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8、第十四世邓叔聪、邓叔宽、邓叔程于清朝乾隆年间移居台湾。
邓叔宽,邓仲荷长子;邓叔聪,邓仲荷次子;邓叔程,邓仲荷三子。邓叔植(又名叔茁),邓仲苞次子。他们约在乾隆中叶移居台湾。
邓永昂,字呈会,生于雍正七年(雍正己酉年,即1729年),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即1773年)前往台湾。
另据《象湖镇德安邓姓先祖开基德安事略》载:为感谢温家牛的恩德,六四郎公在世时还立下遗嘱,叮嘱邓氏后裔子孙祭祖前七天,要先拜温公,即七月初七祭温公。先祖明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道理,并身体力行;祖德宗功,荫及子孙后代。
(1)、上德安邓氏
上德安古时境内竹木繁茂,名曰“竹林头”。因常与安溪人争执山界,改名“竹安”,亦称“覩安”。后以方言同音雅化“德安”。本村属上聚居点,故名。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感化里象湖社覩安乡。1934年属德安保,初隶溪南(第三)区象湖联保、象南乡,后属溪南镇。建国初属溪南镇德安村。土改后属第五(溪南)区德安乡,后并属象湖乡。1958年属溪南公社德安大队。1961年析上德安大队属象湖公社。1984年称上德安村属象湖乡。1995年3月撤乡设镇,仍属之。
二世祖邓德贤(世兴次子,沙县始祖第23世)开基上德安,为上德安始祖,祖祠贤宗祠(为虎形)。
始迁祖:德贤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科甲联升,金榜题名,文章永庆。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本支名人有:庠生邓允占、邓桂仙;监生邓芳村,邓榕士,邓卓五,邓其通,邓金墇;秀才邓允占,邓其麃,邓朝文,邓昆辉,邓德纯,邓达三,邓天秀,林天炎,林士香,林正开,林正夏。
庠生邓公允占
上德安贤宗祠第一位庠生邓允占(1589—卒未考),讳学易,字道之,生于明万历己丑年(1589)九月初二日,系邓氏开基祖六四郎公第十世裔孙。他于明万历庚申年(1620)考中秀才后,当起私塾老师,在德安、下地等地以教书为业,沤心沥血,开启民智,授业传道解惑,为所到之处培养了不少庠生,成为一名地道的乡村文化传播者。卒于顺治甲午年(1654)九月廿四日,享年66岁。宗功祖德,丕显丕承。现今上德安邓姓大学生、博士生多数为允占公后裔。
上德安邓氏监生、秀才名录
上德安村有监生邓芳村,邓榕士,邓卓五,邓其通,邓金墇。上德安有秀才邓允占,邓其麃,邓朝文,邓昆辉,邓德纯,邓达三,邓天秀,林天炎,林士香,林正开,林正夏。
康熙庚申年(1680)庠生邓元飏
陈新槐父亲陈六轩,清代庠生,娶妻象湖德安邓氏(新槐之母)。陈六轩岳父邓元飏(1661-1734),字光朝,康熙庚申年(1680)补邑诸生(即庠生);为人端庄,制事果决,言如其意;构祠宇以奉先,建寨楼以贻后;众人称之曰:严正允矣。
庠生邓桂仙
《上德安村史村志》编委会文章《民间故事:德安才子邓桂仙逸事》载:
德安才子邓桂仙,字天秀,庠生。生于乾隆癸卯年(1783年)九月,据说此人齿白,长条脸,面如冠玉,一身清秀。族谱记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凤凰之家
上德安村五宝林组村民邓良厚夫妇重视子女教育,四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姐弟同读北大博研,3人考上名牌大学,成了象湖镇教子有方的美谈。
2007年,邓良厚的大女儿邓甜音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应用化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
老二邓俊静(儿子)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2008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他们姐弟俩是象湖镇继下地村深洋组陈合柏、陈合辉兄弟考上北大之后,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成了象湖镇在北大研究生院的一对璀璨明星。
三女儿邓斌斌2007年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现在福州就读本科;
四女儿邓小音2008年以590分高分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至此,邓良厚的四个子女都跨入大学校门,为象湖镇教育增添了新的篇章。
邓赐平副教授
邓赐平,男,汉族,上德安村人,1970年10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
1987-199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毕业;
1995-1998,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毕业;
1998-200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
2001-200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讲师;
2003-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副教授。
2004.9—2004.11以访问学者身份出访加拿大。
研究领域: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障碍及其潜在认知神经基础、文化与认知(发展)、应用发展心理学研究。
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PASS认知过程评估及其在小学生学习困难鉴定和干预中的应用”(2008~2010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发展障碍的领域特殊性及其脑基础:基于PASS理论的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表征机制的研究”。
译著:《认知发展(第4版)》(Flavell等著,邓赐平,刘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著作:《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
邓双木
邓双木,男,贫农,汉族,上德安村人。
1913年9月出生,1930~1934年在上德安村读私塾;
1935~1949年在家务农,1950~1951年参加土改工作队,任评议员。
1951~1956年担任第五区(溪南区)德安乡乡长;
1957~1969年,先后在溪南公社小潭大队(任党支书3年)、郎车大队(任驻队干部1年)、宝山林果场工作;
1969年11月~1973年11月任上德安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3年11月后任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之后被推选为象湖中学贫下中农管委会副主任,在象湖中学任职3年,坚持走“五·七”办学道路,勤俭办校,建成600平方米的校舍,开垦教育山40余亩,教育田4亩多;
1976年因健康原因回家养病。1984年农历九月十五病逝,享年72岁。
邓双木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2)、下德安邓氏
二世祖邓添和(世兴第四子,沙县始祖第23世)开基下德安,为下德安始祖,祖祠和宗祠(为美女下胎儿形)。已传28世,当地人口约3000多人。
始迁祖:添和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光宗耀祖。
人丁户数:约3000多人。
外迁宗支:
尤溪西城镇和平、麻洋邓姓木房邓有金次子邓建中后裔邓学胜从漳平象湖下德安迁居西城镇和平村枣岭自然村,后又迁居麻洋村。
本支名人有:明朝天启癸亥年(1623)贡生邓鼎臣、贡生邓睽魁(1787年考中)、邓浩然(1879年考中)、邓育高(1758-1814)、邓维发、邓庄周(恩授贡生)、岁进士邓初柏(名箐华,号品高)、邓拔元、邓惟和。
下德安邓氏贡生、岁进士名录
下德安有贡生邓鼎臣、邓震臣(崇祯癸酉年出贡)、邓睽魁(1787年考中)、邓浩然(1879年考中)、邓育高(1758-1814)、邓维发、邓庄周(恩授贡生);下德安有岁进士邓初柏(名箐华,号品高)、邓拔元、邓惟和。
邓鼎臣
下德安邓鼎臣(1601-1639),号双铉,明朝天启癸亥年(1623)贡生,任江西建昌府经历,明崇祯七年(1634)诰授迪功郎授建昌知府。爱民如子,处世廉明,卒于任时,民如丧考妣,钦赐御葬,命大臣立匾曰 “清廉美政”以光祖宗而榜后人。生于万历辛丑年九月十二卯时,卒于崇祯己卯年十二月十四辰时,享年39岁。
《邓知府巧断“田螺案”》载:
皇上获知后,特敕他“天下如遇即葬”,但他在职时十分清廉,身无积蓄,无法在外地体面下葬,尸体只好由亲人从江西运回家乡,葬在漳平县感化里华地村(今象湖镇下地村)墓林。
邓鼎臣父亲邓肖竹,是陈六韐岳父邓敬斋的弟弟。
下德安村邓氏祠堂有邓鼎臣牌匾一块,现录如下:
内阁赞元分理江西益藩罗川王
王真源 为
清廉美政
敕授迪功郎知建昌府事邓鼎臣立
大明崇祯七年甲戍阳月穀旦敬题
大清咸丰七年庚辛七月吉日重修
牌匾读法:内阁赞元分理江西益藩罗川王 王真源 立 迪功郎知建昌府事邓鼎臣为 清廉美政(相当于授予“清廉美政”荣誉称号)。明朝崇祯年间邓鼎臣为我镇下德安村邓氏仕宦名人,官为江西建昌知府(詹柏山 注)
邓震臣
感化里下德安邓震臣(1578-1647),万历癸巳年补邑诸生,年十六于万历乙巳年补廪生,崇祯癸酉年出贡,授广东湖州府海阳县训导,升任江西吉安府永宁县教谕。生于万历戊寅年七月廿八日申时,卒于清顺治庚寅年二月初八日辰时。[官职注: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副职)佐之。]
邓育高
下德安邓育高(1758-1814),字光焕,贡生,颖悟特殊,渊通经史,理映古今,清乾隆乙巳年敕授儒林郎任福州府通判,判事分明,廉正无私。乾隆五十七年(1792)获经筵讲管御前大臣太子太饱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加三级和绅赠予“献策”一块。曾组织本族村民兴建下德安村“泰安楼”一座,至今仍存,墙体保存完好。[官职注:知府(长官)--同知(副职)-通判-推官]。
邓浩然
下德安邓浩然(1831-1895),天姿粹美,器宇宏伟,于清光绪己卯年(1879)恩授贡元,钦赐圣旨授龙海知县,因慈亲仙逝,在家丁忧,禄享县职,谥曰“严正刚方”。生于道光辛卯年四月初十日,卒于光绪乙未年二月廿八日。
邓竹庭事略
邓如埙,文斌长子,字伯和,号竹庭,续谱云:念志向上席,父厚产,豪放不羁,素以远大期待后人,始建社学即牧英堂也,后毁于火,至万历丙戌年(1586年)合众重构,肃延师徒,题其梁曰:“建学读书博古通今知义理,隆师教子爱亲敬长识人伦。”公之所重可知矣,迄今文物渐兴,皆其首倡也。配南侯郑氏,宽容静默,有樛(音旧)木螽(音终)之风焉。生男曰:时阳、时雨、时敏、时行、宪宪,女二:长适杨美刘世贤,次适高兴陈王业。庶龙溪郑氏,生男时叙、时雍、时鸣。又庶桂林黄氏生男曰时来,女一适本县陈有后,官平海教授。公生于正德辛未年正月廿八日辰时;卒于嘉靖丙寅年正月廿四日辰时,寿五十六。郑氏生于正德庚午年十二月十一日辰时;卒于嘉靖壬戌年七月初三未时,寿五十三。
书香家族
邓竹庭(1511-1566),兴办象湖镇第一所社学。与庶黄氏生一女,嫁本县陈有后,官平海教授。
长子邓晋斋(1537-1619,娶平海教授郑慕云之女郑闰姑[1538-1606]为妻)为庠生,邓晋斋次子邓华晋为庠生,补廩(官府发给膳食津贴)参加省乡试,惜31岁英年早逝;邓晋斋之次女嫁崇祯元年进士、后官至天津兵备道陈六韐,为四品夫人。
邓华晋之子邓景华(1589-1652)为庠生,天启丁卯年省闱副榜,后应己丑(1649)恩贡,乘其志也竟不肯赴京。
邓竹庭次子邓肖竹生三子均入泮读书,长子邓鼎臣为贡生,官至江西建昌知府;次子邓震臣亦为贡生,官至广东海阳县训导、江西永宁县教谕。
民间雕刻师邓光舜
邓光舜,男,民间雕刻师,1966年7月出生,漳平市象湖镇下德安村人,漳平二中中学高级教师,原象湖中学校长。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会员、理事。
联系电话:13507522822。
邓启明博士
邓启明,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副教授)。
1973年5月14日生于漳平市象湖镇下德安村;
1985—1988年,就读于漳平市象湖中学;
1988—1991年就读于漳平一中高中部;
1991—1995年,就读于福建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先后担任杂志编辑(记者)、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福建省小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福建农业科技》、《福建农业学报》两刊的编辑出版及农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998-200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4-2006年,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合作等方面研究,先后参加或参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10项;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工程学报》、《自然灾害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福建论坛》以及《技术经济》等国家一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摘1篇;参加“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国际贸易及其规制”、“城市理性增长与土地政策”等国际研讨会3次,在省级以上学术研讨会作报告6次。
曾获得:浙江大学“三好研究生”、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中国环境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等荣誉称号。
厦门大学副教授邓振淼
邓振淼,博士,象湖镇下德安村人,厦门大学副教授。2007年6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工作。2010年11月至今在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
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参与了XX一号01星、02星雷达信号脉内分析算法研究、XX二号雷达信号脉内分析算法研究、航天863“高精度XXXX定位技术”。在博士后期间,主持了课题“相参脉冲多普勒频率及多普勒频率变化率估计算法研究”,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在南京十四所工作期间,参与总装十一五“地基远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课题和973课题“地基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对XXXXX的探测、跟踪和识别的基础问题研究”,并担任电讯总体负责人。
邓振淼同志是IEEE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和IEEETrans on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s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RecentPatentson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EEE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电子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学报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杂志审稿人,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重要核心刊物上,并有多篇文章被SCI和EI收录。目前在陈辉煌教授领导的ATR实验室从事项目的研究工作。
(八)、和平镇邓氏
和平镇邓氏主要分布在和平村巷口坪、半隔村、和春村、春尾村,是光布公后裔。
1、和平村巷口坪邓氏
《陈妙泉:和平太常陈家族史传说》一文称:和平村,早先称罗坪,由罗坪与山兴、安坑、巷口坪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十九平方公里,621户3864人。罗坪本点407户3212人中,仅有廖、邓、杨、程、周姓人口百余人,其他的全是陈姓……。
据龙岩锦涛宗亲称:和平镇巷口坪邓氏,是太一(松隐)公之孙总管公的后裔,总管公由龙岩平寨后田迁至漳平西园丁坂,后裔由丁坂迁巷口坪,后分迁到党口和产盂。
又据邓文丰宗亲所撰《漳平卓宅谱》载:“世祖太一字松隐公开漳平市和平乡巷口坪开基”。
综上所述,孤峡山人谨志为:
始迁祖:太一(字松隐)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
邓文丰宗亲所撰《漳平卓宅谱》载:
1、太二字德辉公开漳平市永福邓家坊洪高山
2、太三字德皎公开官田迁回漳平市北门外住
3、太四字德明公开龙岩市捷步营边尾开基
4、太五开漳平市南洋乡梧溪头茶林盂住
5、太六字丕承公开漳平感化里溪南卓垵居住
6、太七开宁洋鹿溪今双洋中村居住
7、漳平市南洋镇党口邓氏。
8、漳平市新桥镇产盂邓氏。
2、和平镇半隔村邓氏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德明公(太四)之子民养,从南洋乡梧溪村迁居新罗区白沙镇捷步营村。……和平镇半隔村、双洋镇城内村及龙岩、三明、泉州、厦门等地有太四后裔分迁或旅居。”孤峡山人依文丰宗亲所载谨志半隔村邓氏为太四德明公后裔。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和平镇和春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和平镇春尾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九)、拱桥镇邓氏
拱桥镇邓氏主要分布于隔顶、下界、高山、中界、上界五个村,是光布公后裔。
1、高山邓氏
《中华邓氏族史·福建卷》P456页《木房有金公次子建中公派下世系(五)》中载:德辉公之子君通公,漳平高山隔顶祖,行二十一。
始迁祖:君通公。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本支邓氏有烈士邓积添、邓善太。
邓积添
邓积添(1915-1930),福建省漳平县拱桥乡高山村人。1915年6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夏由工农赤卫队编入工农红军,时任闽西红军第一团特务排战士,参加了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闽西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0年7月在上杭县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邓善太
邓善太(1912-1930),福建省漳平县拱桥乡高山村人。1912年4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某团二连战士,参加了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闽西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0年底随部转战江西省,在兴国地区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作战中失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邓善太为革命烈士。
2、隔顶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下界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上界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5、中界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十)、西园乡邓氏
西园1958年属党泰公社,1961年析设西园公社,1984年改乡,2013年改镇。现辖卓宅村、遂林村、进庄村、基泰村、钟秀村、可人头村、西园村、丁坂村、前洋坪村等。镇政府驻地为可人头村。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四后裔迁居新罗区营边捷步,漳平西元镇卓宅、上墘。……德明公(太四)之子民养,从南洋乡梧溪村迁居新罗区白沙镇捷步营村。……卓宅村上墘自然村开基祖是陈福公,1426年从龙岩区白沙镇捷步营村迁居罗溪口。
卓宅村开基祖是奇峰公,字进兴,1428年从龙岩区白沙镇捷步营村迁居罗溪口。
新罗区捷步营村、南洋乡党坑村、桂林街道瑞都村、新桥镇割坂村、和平镇半隔村、双洋镇城内村及龙岩、三明、泉州、厦门等地有太四后裔分迁或旅居。
卓宅行政村是德明房(太四)主要聚集地,进兴公后人建有“报德堂”祖祠,已繁衍31代现有1500多人,人丁兴旺,才俊辈出。
据此,孤峡山人谨志为西园乡邓氏主要分布于卓宅、上墘、丁坂、遂林村、进庄村、基泰村、可人头村、西园村、丁坂村、前洋坪村、罗溪口、卓宅头等十多个村落。
1、卓宅“报德堂”邓氏
西园乡卓宅今已更名为西园镇卓宅村,当地邓氏宗祠堂号为报德堂。在邓文丰宗亲的倡议之下,已于近年进行了重光庆典。并在于文丰宗亲的努力之下,已重修族谱一份。依此孤峡山人将此地邓氏谨称为“卓宅报德堂邓氏”。
邓文丰(qq834743771)宗亲提供的《漳平市西元乡卓宅村概况》载:
卓宅村(别称:倒宅、福宅)位于福建省漳平市中西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卓宅溪,东与和平镇春尾村、西与本乡遂林村、南与本乡进庄村、北与南洋乡暖洲村接壤,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人口1500人,距漳平市区约10公里。
姓氏:主要有邓氏占85%,全部是千三公太四(德明公)后裔,其它有陈氏、林氏、刘氏等占20%。
自然村:上乾自然村。
邓文丰宗亲所撰《漳平卓宅谱》又载:“1980年前,卓宅村邓氏主要居住在卓宅村中及村尾,卓宅头邓氏居住相对较少。2000年前后卓宅村头邓氏逐渐增加,卓宅村和上乾自然村邓氏逐步迁居卓宅头、罗溪口居住。”
依上述资料,孤峡山人谨志如下:
始迁祖:足一官(字)千三(讳)景耀。
始迁祖迁入时间:1279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约2000人。
外迁宗支:
一、迁居安溪县依仁里野猫塘。
(笔者注:安溪县依仁里野猫塘这一地名今已经无考,安溪龙门镇民国以前属安溪县依仁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龙榜镇。而今则有宁德霞浦县松城街道龙贤社区野猫岭,这三个地名之间有无关联,尚待考证):
一支移迁竹化后迁安溪野猫塘:正三房十世寓溪讳永寿生于永乐十年1412年至成化三年(1467年)其子十世野耕长明及其五孙十一世通仔、师允、师显、师存、师荀(其子去平海卫);
二支:十一世元仔;
三支:十二世阮德讳荣明生于天顺元年(1457年)及其子十三世伯;
四支:十二世仁江仁峰前涧三兄弟;
五支:十三世安及子十四世惟旧惟发两兄弟。
二、迁居平海卫:十一世玄华平海卫补伍、十三世新仔去当军平海卫。平海卫:旧名南啸,在福建莆田县九十里,今隶属莆田秀屿区。
三、迁居大田、尤溪:十三世终仔走出大田油溪、十三世德兴志宽自嘉靖十六年丁酉年(1537年)走出尤溪无回。
卓宅村邓氏“报德堂”---永生公宗祠
邓文丰宗亲所撰《漳平卓宅谱》载:
据传,报德堂于1947年修建一次,1955年因国家建设鹰厦铁路上堂被征用,征用后又重新修建,现上堂是原下厅地坪,土木结构,1987年有过小修。2012年年底,众裔孙又共同出资在原址原地坪重新修建,赎回部分被占用土地,规模扩大较多,高度比之前略有提高,为砖混结构,大梁为钢筋混凝,神龛位置扩大(新增较多在世神位),屋面为琉璃瓦,墙体用磁砖装修,下坪及门外均铺大理石板材,对联基本采用旧联,比先前富丽。2012年12月30日开祀,参加开祀庆典人员多于二十桌,沙县光布公祠堂理事会、太一房、太二房、太三房、太五房、太六房和太七房均派多人参加,庆典由邓钦明主持,光布公祠堂理事会和各房代表均在会上致贺词。2012年12月,因重建卓宅报德堂,太四德明公神主牌移至卓宅报德堂,德明公至进兴公共五世的神主牌没有一并移迁。
“报德堂”名称的由来无处考究,是否延续龙岩城内崇祀千三公神主三公宗祠“德庆堂”(1790建)及捷步营村“承德堂”不得而知。祭祖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
2、上墘邓氏
始迁祖:信保(行位四才)公,字西溪。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丁坂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卓宅头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5、罗溪口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6、遂林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7、进庄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8、基泰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9、可人头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10、西园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11、前洋坪村邓氏
始迁祖:不详。
始迁祖迁入时间:不详。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十一)、南洋乡邓氏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太五后裔留守漳平南洋乡梧溪头、茶林孟。……德明公(太四)之子民养,从南洋乡梧溪村迁居新罗区白沙镇捷步营村。
新罗区捷步营村、南洋乡党坑村……等地有太四后裔分迁或旅居。
据此,孤峡山人谨志为,南洋乡邓氏主要分布在梧溪、茶林盂、梧溪头、党口,是光布公后裔。
1、梧溪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2、茶林盂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3、梧溪头邓氏
黄瀚、谢健、陈梅在《多元文化地域中的客家“方言岛”现象——漳平客家民系调查》中称:(光布公)第十七世孙邓千三,于宋末祥兴二年(1279)迁漳平居仁里南洋九鹏里梧溪头,为漳平邓姓开基祖。
始迁祖:千三公(光布公第17世嗣孙)
始迁祖迁入时间:宋末祥兴二年(1279)迁入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4、党口邓氏
党口村分党口和党坑二个自然村。
据龙岩锦涛宗亲长辈供稿称:漳平和平乡巷口坪,南洋镇党口,新桥镇产盂的邓氏基本上都是太一(松隐)公之孙总管公的后裔,总管公由龙岩平寨后田迁至漳平西园丁坂,后裔由丁坂迁巷口坪,后分迁到党口和产盂。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5、北寮邓氏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詹柏山撰初稿于2013年1月13日《史料:明代江西临江府有漳平“邓公祠”、“邓公堤”》称:
邓诚,举人,漳州府龙岩县九龙乡(今漳平市)居仁里人,字伯睿,号实轩,永乐丁酉科(1417)中举。起初授官浙江台州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不久,因母亲去世,他丁忧归梓戴孝。
(对詹柏山先生的这一表述,龙岩邓锦涛宗亲长辈提出不同表述---邓诚是龙岩县平寨后田人,邓锦涛宗亲长辈提供了如下史藉记载:
(1)、在民国九年版的龙岩县志165页列传里有载:
邓诚,字伯睿,号实轩,永乐丁酉举人,初授浙江台州通判,旋丁母忧,服阕,授江西临江府通判,嗣署府事。修陂塘以灌民田,完堤岸以捍民居,严课桑枣,岁久成林,民赖其利。寻引年致仕卒于家,临民于堤边建祠以祀,名其堤曰邓公堤。
(2)、在原位于龙岩十八堂后面界峰亭半岭祭祀邓千三公的《德庆堂》,其《象贤神福位谱》里有这样的记载:
明诰赠奉直大夫判浙江台州府江西临江府讳汝恭西峯公神位
明乡进士奉政大夫特授浙江台州府江西临江府通判署临江知府事讳诚实轩公神位
邓锦涛宗亲长辈称:
西峯公和实轩公应为父子,他们两的名字在《德庆堂右龛神福位谱》的《应进户充赏芳名开列》里都有记载。“应进户”即龙岩平寨后田邓氏,也就是今东新村和社兴村邓氏。这信息告诉我们,邓诚,号实轩,是龙岩县平寨后田人,而不是九龙乡居仁里人。)
《多元文化地域中的客家“方言岛”现象 ——漳平客家民系调查》载:南洋乡。北寮,原称客寮。清乾隆年间何姓开基祖何秀华夫妇为逃避兵乱灾荒,从广东梅县松源迁来,搭草寮,开山种茶。后来逐渐有同松源村的张、王、邓、梁、谢等姓和梅县松口的肖姓也移徙该地。1937年改称北寮,[18]现有 160多户,600多人,为纯客住村。……邓姓于清道光年间(1767—1850年)迁入,祖厝为南阳堂,与其梅州祖地邓姓堂号相一致。[3]
(十二)、官田乡邓氏
据《坂里乡正达村邓氏先祖“盘古王”戏水民俗》介绍:
“漳平市官田后邓氏”宗族祖籍四川省,因获罪抄家,邓氏兄弟二人逃亡至福建省。长子怀揣田契逃至漳平市官田后定居,次子逃至漳州市长泰县坂里乡正达村善干以养鸭为生。
今此支邓氏是否繁衍或是否汉化至今,未见文字记载。
邓文丰宗亲在《卓宅邓氏渊源》载:“漳平邓氏开基祖是千三公,字恭原,号景耀,是光布公第二十世裔孙。千三公原住延平府沙县二十五都荆村,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迁居漳平南洋九鹏溪洋山兜,……千三公有一子七孙,从千三公之孙起,分七大房。……太三后裔迁居官田,再迁漳平菁城街道福满,长泰县坂里、笺白。”
综上所述,孤峡山人认为,现官田乡邓氏应是光布公房太三公的后裔。
始迁祖:
始迁祖迁入时间:
字辈排行:不详。
人丁户数:不详。
外迁宗支:不详。
2014年9月9日初稿
2014年10月8日第二次修改,修改内容坷溪邓氏。
2014年10月9日第三次修改
2014年10月15日第四次修改,修改内容:“三代祖师公”邓耿光。
2014年12月23日第五次修改,新增文丰宗亲发来的资料。
2015年2月11日第六次修改,修改内容:增加了邓锦涛宗亲提供的史藉记载内容。
2015年9月19日第七次修改。修改内容:按邓文丰宗亲的《卓宅邓氏渊源》一文修改。
参考文献、资料:
[1]《漳平市基本市情》漳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13-11-11]。
[2]《龙岩漳平市行政区划》福建区域地名网 [引用日期2014-02-2]。
[3]黄火兴《从梅州姓氏堂号看客家先民祖居地域》,《客家纵横》1992/9。
附文:
《漳平市卓宅村邓氏“报德堂”记事》
作者:邓文丰(qq834743771)宗亲
一世祖千三公,讳景耀,是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将军第17世裔孙(邓光布将军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唐朝入闽,沙县城内建有将军祠,为沙县文物保护单位)。
千三山公原住延平府沙县25都荆村,于1279年因战乱迁漳平市南洋九鹏溪洋山兜开垦居住,是漳平邓氏开基祖,妣刘氏九娘,同墓在漳平市南洋乡梧溪头横坑口(天虹灌水形),坟座已向亥兼巽乾,丁已、丁亥分金,每年八月初一起祭扫,子一千九。
(注:邓文丰(qq834743771)又称:足一官(字)千三(讳)景耀(下段)[漳平邓氏祖]原住沙县二十五都京村(注:今三明市三元荆东),1279年因世乱迁龙岩县居仁里九鹏社洋山兜(今漳平南洋)开基。
墓址:今南洋乡梧溪口,“天虹饮水”,坐巳向亥兼巽乾、丁巳丁亥分金。八月初一祭祀。)
二世祖千九公,墓在茶林盂水尾子人形,妣蒋、朱氏,蒋氏墓在亲家林深隔林兜桑树坑、朱氏墓在中村,子七:
太一(字松隐),后裔在漳平和平巷口坪、南洋党坑、新桥产盂、龙岩后田、白寨;
(据龙岩锦涛宗亲则认为应修改为:太一(字松隐),后裔在漳平和平巷口坪、南洋党坑、新桥产盂、龙岩平寨后田、白寨;因平寨,清时为平在坊,民国时改称平寨,后田只是平寨中的小地名。)
太二(字德辉),后裔在漳平永福邓家坊、拱桥镇高山、隔顶、南靖县金山、龙岩新罗东肖、铁山;
太三(字德皎),后裔迁官田再迁漳平北门外、福满、长泰坂里正达、笺白;
太四(字德明),后裔在新罗区捷步营、上乾、卓宅、可人头、进庄、遂林、前洋坪、基太、下桂林、南美坪、桂林街道瑞都、后福、南洋、党口、新桥、割坂、仓坂、和平镇半隔、和春、春尾、菁城、顶郊、金坑、象湖、双洋、龙岩、永安、厦门、安溪、泉州、德化、永春;
太五(字□□),后裔留守漳平南洋乡梧溪头、茶林孟、安溪湖头;
太六(字丕承),后裔在漳平象湖乡德安、德化诗墩、狮头乾;
太七(字德寿),后裔在漳平市双洋中村。千三公裔下现有人口约15000人。
三世祖太四公(行46郎),字德明,因抗地理被术人所陷,始迁龙岩新罗区白沙镇捷步营村,墓在捷步营水尾大山,坐午向子;
妣赖氏,墓在集贤里罗坑,子三:民养、师清、师德四世祖民养公(行6郎),1389年葬,墓在三望岭芹菜草垅;妣萧氏,墓在小吉杨梅垅,虎形,子二汝贤、汝兴。
五世祖汝兴公(行位38郎),开捷步营边尾,墓在狗仔坑。婆张氏。墓在狗仔坑,妣张氏。子四:仲信、仲嗣、三才、隆仔。
六世祖仲信公(行位49郎),始迁捷步营温池,大振家声,置买山地,开基架屋,住88年后被术人所陷拆毁,致子孙离散。墓在梧溪头,妣郑氏墓在梧溪头,子一:光祖七世祖光祖公(行68郎),生于1338年,随父仲信迁住西步营住88年,1386年防倭抽充镇海卫(龙海市镇海)军伍,筑海防卫城,1395年调回平海卫(今漳浦)右所军,以老回籍,卒日失录,后推举进惠公去卫补伍,亨年七十岁,墓在福村渡头,捷步营建屋基两所,子六:师福、信福、师保、信保、师禄、信禄(始分六房)。
八世祖师福公(行位一才),字乐耕,生于1359年,妣郑氏,子一进兴。
八世祖信保(行位四才),字西溪,始迁漳平上乾,其子陈福公于1426年承买卓宅上墘罗溪口胡家山场屋基架住。
九世祖进兴公(行位75郎),字奇峰,其子永进公和永生公于1428年(未设漳平邑)承买漳平卓宅村胡大经久废屋基三座筑屋,始迁卓宅罗溪口,妣王氏,子三永进、永生、永寿。
十世祖永生公,字清泉,生于1409年,于1436年被卓宅乐一举公之外孙女京娘招赘又有一小婆黄氏,成家有得屋基一所,坐落卓宅老厝坪园后,坐巽向干,1495年葬,子二王肃、惟昭。
十一世祖王肃公(行位邓元一郎),字乐逸,生于1432年,祖婆苏氏招弟,子四荣辉、荣华、荣光、荣旭,由四房开枝发业者焉。于1470年用银五两买翁经明盂坵田后,1471年10月请凭地师廖定卫田中架屋,坐巽向乾,内堂筑墙六楄、高二丈一尺五寸,隔分八间,前堂木穿,1472年新迁卓宅盂坵田后。
十二世祖荣辉、荣华、荣光、荣旭四兄弟于1489年用银五两再买翁用高房地,于1495年用银五两又买翁用贤房地,三次共十五两。1524年12月在老厝坪地址第一次重架,正厅舂墙高一丈九尺三寸、正房七尺三寸。1555年第二次重架。1603年正月廿七日第三次凭地师廖仰谷主架,舂墙高二丈一尺八寸润一丈九尺零寸。其山系走马攀鞍形,因祖厝后开挖而流水浆,故称为“公马形”,十分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