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校副校长龚元石、农学院分党委书记张远帆及动科学院杨宁教授参加了会议,并上台领取了“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至此,我校已连续三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并首次斩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此外,我校福建校友陈志彪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农学院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我校农学院在全国脱贫攻坚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是继2018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之后的第二个,也是今年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等教育系统单位。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特代表学校向农学院表示祝贺。
农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创新“三带三合”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倾心助力脱贫攻坚。倡导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牵头组织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师生深入扶贫一线同吃同住同劳动,调研形成专著并引领推广扶贫实践经验;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扎根乡土乡村,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灵丘县开辟有机旱作助贫道路与模式,开创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品牌,助力灵丘实现脱贫摘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农人培养机制,面向时代需求设立精准扶贫研究生专项、乡村振兴青年农场主菁英班和种业菁英班,打造“三全育人”模式,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提供资源和动力,形成了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校“范式”。多年来,农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希望的田野上协同全国农科院校,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立足农科特色,开创特色助贫样板,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0月19日上午,农学院召开党政联系会,党委书记张远帆向与会成员传达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会议精神,并与院长金危危共同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张远帆表示,农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服务处等各职能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在农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全面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农学院将在获此殊荣的勉励与激励之下,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为明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杨宁教授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开创养鸡产业科技扶贫新模式
我校杨宁教授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这是继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后我校再一次斩获此项殊荣。
杨宁教授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30余年,为我国家禽育种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并担任世界家禽学会主席。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带领体系岗位专家和站长积极投身扶贫工作第一线,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秉承“精准扶贫、品种先导、技术集成、体系支撑”的指导思想,开创养鸡产业扶贫新模式,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01品种先行:培育国产品种,开发地方资源
杨宁教授团队经过多年选育工作,成功培育出“农大3号”“农大5号”节粮型蛋鸡、京粉6号高产蛋鸡和WOD168肉鸡等8个国家级新品种。这些品种作为现代育种技术的结晶和载体被引入到扶贫的第一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粮型蛋鸡非常适应广大贫困地区的气候和饲料资源特点,饲料转化率高,每产一公斤鸡蛋比普通蛋鸡少耗料0.3-0.5公斤,农民养一只节粮型蛋鸡可多挣10元左右,推广地区已覆盖12个省区68个国家级贫困县。京红京粉系列高产蛋鸡和WOD168肉鸡,是杨宁教授与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多年不断选育的成果。以优秀品种为核心,在河北大名、行唐等贫困县建立了“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即依托种鸡产业发展项目,聚合当地政府、银行、农民合作社、食品集团和禽业龙头企业的多方优势资源,让贫困人口享受综合收益,实现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科技帮扶中,杨宁教授特别重视发掘、利用和保护当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特色,藏鸡就是其中典型的实例之一。在杨宁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拉萨尼木县制定了《尼木藏鸡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采取“企业+养殖小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有力推动了藏鸡的开发利用,在尼木县藏鸡原产地建设了藏鸡资源保种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资源保护场。他们引入现代育种技术,显著提高了藏鸡的生产性能,在当地扶贫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体系推广:引领产业扶贫,扩大帮扶覆盖面
杨宁教授带领蛋鸡体系的专家和站长在大别山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将特色蛋鸡地方品种产业扶贫作为工作重点,主要在安徽、河南两省山区10多个国贫县开展帮扶,推广体系培育的“农大3号”、京红京粉系列、豫粉1号、凤达1号、苏禽绿壳蛋鸡等蛋鸡品种,通过技术集成与体系推动,实现新品种及实用配套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并在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贫困户的资源为生产基地,群智群策共创建蛋鸡产业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体系延庆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实施“金鸡产业扶贫计划”,2016年11月,首个示范项目在河北威县投产,随后18个项目分别在西藏尼木、甘肃天祝、陕西山阳、山西石楼、内蒙古林西和卓资、河南洛宁、安徽岳西、湖北红安、重庆丰都、贵州威宁等地开枝散叶,帮助5万多贫困户建档立卡脱贫。
2016年以来,杨宁教授和体系岗位专家、站长深入贫困山区和养殖一线,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300余次,累计培训农户、技术人员和工人超过20000人次。
03
精神传递:培养新一代扶贫力量
杨宁教授认为,大学老师既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产业,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科技人才。他指导过的学生大部分从事着与畜牧产业技术相关的工作,其中不少人也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成为一线实践的新生代力量。90后博士生袁经纬在校期间深受导师杨宁教授刻苦工作精神的感染,2017年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到德青源公司西藏尼木基地工作,现已担任藏鸡研究院院长,主持藏鸡的保种和育种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杨宁教授带领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助力4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他们在扶贫工作中体会到,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更多科学家不断技术创新和集成推广,也需要年轻一代接力传承。相信在多方协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早日实现预定目标。
陈志彪校友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陈志彪 右一
陈志彪校友大学本科毕业于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农业物理气象系农业气象专业(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土化系土壤学专业(1989年),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联合会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副理事长。
世纪之交,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陈志彪教授积极响应,扎根革命老区20年,坚持水保科研与扶贫相结合。针对宁化县紫色土重度水土流失地植被恢复难问题,创建了侵蚀劣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水土流失地经济林开发种植技术等。在重度水土流失地推广“竹节沟+水保林”模式,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相结合,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75%,土壤侵蚀量减少76%。在经济林流失地推广“隔坡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治理模式,土壤侵蚀量减少70%,地表径流减少60%,油茶产量提高15%。探索农户循环经济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指导形成“草—牛—蚯蚓—鸡鸭龟鳖—沼气—五大家鱼—果蔬苗木”的循环经济农业生产链条,成为“长汀经验”的重要科技贡献者之一。
胡春华在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和典型代表的示范导向作用,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毫不松懈落实各项帮扶举措,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关心爱护基层扶贫干部。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当好表率、再立新功。
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排头兵,我校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重视和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与任务,多年来举全校之力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已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学校的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全国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全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以及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同时,学校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竭尽所能,助力国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悉,“全国脱贫攻坚奖”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复设立的。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名义,每年表彰一批为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共140个。其中,奋进奖25人,贡献奖26人,奉献奖25人,创新奖25人,组织创新奖39个单位。
图文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等
责任编辑:胡珍瑜 王小丫
转自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