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行 而立年再出发
三十而立,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
到台商台青逐梦圆梦的新家园
今年,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
四个台商投资区之一的
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
迎来了30岁生日
10月21日,由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市台商协会、集美区台商联谊会主办,海峡导报社承办的“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成立30周年影展开幕式暨庆祝仪式”在集美湖豪生大酒店隆重开幕。
影展分为前言、亲切关怀·殷切期望、时光长廊、投资兴业·飞速发展、闽台交流·两岸心连心和结语等六个部分。100多张经典图片,生动再现了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三十年来的光辉历程。
回望过去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
一步步走向成熟
帮助台企不断成长
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主动作为引项目,一批台企相继落户
1989年5月26日,正新在大陆第一家企业“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厦门正新集团副总经理 黄介相说道
"正新当时会看中杏林台商投资区,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优势,更是因为台商投资区方面不断主动作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所提供的精准服务,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些台企在这里扎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最早入驻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的台企之一,正新轮胎)
从早期的领导和招商人员积极接洽,配合考察,到项目落地后,28天平整两个山头,总计56万平方米,4个月内厂区用地如期交付正新;从早期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到正新厂区现场办公,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问题,到后来区劳动局方面亲自带队,到周边城市、省份协助招工;2012年,集美区率先建立“卓越创新中心”,借助台湾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服务辖区的台商台企,到2018年,编制《惠企政策e码通》,设立惠企窗口,将78项惠企事项,统一纳入惠企窗口收件,流程控制在5个环节以内,办理时限共压缩760个工作日,提速62.1%……
此后,新凯、来明、路达等一批批台企相继落户,开启了与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相互见证、共同腾飞的历程。
优惠政策助发展,台商尝到了“甜头”
三十年间,投资区给台商持续不断送出的“政策大礼包”,帮助台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投资区迎来的第一批台商中,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吴进忠是其中一员。吴进忠在台商投资区的事业,从最初的一家来明工业,扩大到光明眼镜(厦门)有限公司、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其间,吴进忠算过一笔账,“登鹭”投资以来,企业享受了“两免三减半”、利润再投资退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近1000万元。
(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吴进忠 市台商协会副会长叶永松)
像吴进忠创办的公司这样,享受到税收优惠的台企,在投资区里比比皆是,尤其在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落地后,优惠力度更是进一步加大: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月能减免税收108万元,以去年销售情况测算,预计全年即可减免1000万元。吴进忠动情地说,“不管从台胞经商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运营的方面,厦门的台商都是最幸福的。”
优惠政策不止于税收,政策优惠不限于产业,投资区的更多领域都已被纳入优惠辐射范围:为推动青年创业,近年来,集美区已累计向各台湾青创基地兑现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安排台湾青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近500人次,全区已有国台办授牌的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1个,省级台湾青年创业基地2个。
“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让投资区的台商感受到了同胞爱、同胞情;不断出台的给力政策,让投资区的台企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台商、台企得以‘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相伴成长共腾飞,产业机构转型升级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通了台胞台企投资兴业“最后一公里”,极大激发了台胞台企到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就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引进一家,带动一批,辐射一片”,让产业相对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一拨拨台商从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将事业版图拓展到全球的同时,也为这片土地作出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共同腾飞。
(集美区委书记 李钦辉)
投资区已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型,形成机械装备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群。同时,集美还孕育出6个台青创基地和20个众创空间,吸引入驻台湾创业团队256支,台湾创业青年631人。
三十年,流淌着一段高歌猛进的光辉岁月,包括台胞在内的广大集美人,每一天都在亲历投资区的点滴变化,三十年,承载了一个满怀豪情的崭新起点。
未来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
将牢记使命勇担当
不忘初心再出发,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做出新贡献!
图:吴晓平摄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