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
关注『一起看地图』,用地图看世界
在我们翻看地图时会发现,吉林省有一个叫吉林市的地级市,然而,相比省会长春市,吉林市存在感实在不高,这不免让人生疑:吉林市和吉林省什么特别的关系?
众所周知,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但在东北地区的古代历史中,古吉林市地区作为松花江流域的重镇,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古扶余国的国都,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是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西汉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夫余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后汉书·东夷列传》
也正如此,吉林市自吉林置府设省伊始,就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而吉林省的省名也来自于此。直到建国后的1954年,吉林市省会的位置才被长春市取代而降级为地级市。
(一)“吉林”的由来
回到地图,吉林市位于东部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的地带,背靠连绵的长白山脉,面朝广阔的东北平原,外可沟通渤海、高丽等域外地区,内可管治土著游牧渔猎民族。
吉林市周边地区地形地貌
而在以水路运输为主体的古代,一条松花江穿城而过,将两大地形单元串联起来,造就了吉林市得天独厚的的山川之势,使吉林市在古代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吉林之名的由来,也与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冬季封冻的松花湖
1409年,明朝整合东北地区的所设卫所,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即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同年,明朝在兀也哈卫(今吉林市松花江下游)建设造船基地,加强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之间的联系。这处船厂成为沟通两地的中转站,负责转运两地的官兵、粮草、贡赋。
奴儿干都司
满清入关后,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施行东北封禁政策,并先后设置盛京昂邦章京(盛京将军)和古塔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管理东北各地。
清前中期东北局势
1658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宁古塔将军恢复了明朝在古吉林市地区建立的船厂,并驻防旗兵,营建水师。1673年,宁古塔将军在松花江畔建立起了一座城池,命名为吉林乌拉城(满语,意为“沿江的地方”)。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设将军衙门。于是,吉林乌拉替代了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的地位,成为宁古塔将军的治所。
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吉林地区
随着吉林乌拉地位的上升,吉林乌拉除了代指宁古塔将军治所,也泛指“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3000余里的将军辖地,为避免混用,将这一地区统称吉林而省去乌拉二字,宁古塔将军也更名为吉林将军。
(二)吉林建省
康乾之后,人口迅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每逢水旱灾害,就会产生大量的流民,流民得不到安抚就会演变成起义暴动,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统治。
嘉庆帝登基之后,开始逐步放松东北封禁,“京南受灾,高宗纯皇帝格外施恩,准令无业贫民出口(关内)觅食。”随着内地流民的迁入,东北地区陆续设立州府,管理民政,作为吉林将军治所的吉林城也先后变更为吉林厅、吉林府。
1860年,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政治诈骗和军事威胁,侵吞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对抗对土地贪婪无厌的沙俄,加强对东北边疆的控制,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侵占的领土
开禁之后,大量的流民进入东北地区,形成了闯关东的浪潮。清政府于1878年,设置吉林垦务局,管理垦植工作,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随着东北地区的经济面貌的改变,撤军府改行省被提上日程。
电视剧《闯关东》剧情截图
1907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裁撤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行省。作为原吉林将军治所的吉林府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吉林省的省会。
清中后期东北局势
(三)因铁路而兴的长春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铁路取代水陆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原先的小城长春也因铁路而兴,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与清政府于1896年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俄国假借与清政府共同对抗日本,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铁路)的权力。随后,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四厘借款合同》,以东北铁路的租借权为条件,向清政府提供贷款用以支付中日《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工,耗时近五年,建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全长约2500多公里的“T”字型中东铁路。北部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部支线北起哈尔滨,南至旅顺,长春便在这中东铁路南北支线上。
中东铁路路线
中东铁路建成之后,沿线的铁路附属地也被俄国打造成侵占中国东北权益的据点。俄国以长春宽城子站为中心,建起了车站,宿舍,护路军兵营,俱乐部等建筑设施,排水、防寒等简单的市政设施也先后上马。初具规模的街区规划,使得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初现近代城市的雏形。
长春宽城子车站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其中就包括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并将其改名的南满铁路。
与鞭长莫及的俄国不同,日本不仅是中国的近邻,而且国内能源资源短缺,获得南满铁路权益的日本,通过铁路将吉林等地的原材料转运至大连,再通过船只运向朝鲜和日本,同时将日本的工业制成品运到东北倾销。南满铁路成为日本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工业品的重要通道。
日本用以经营东北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南满铁路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加速了日本在长春的近代化改造运动。日本人以长春站为中心,延伸道路,修建起学校、医院、邮局、警察局、商场等市政服务设施,铺设城市街道、上下水、电力路灯,将长春打造成一个为日本人服务的近代化街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了清朝末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将“首都”定在了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长春,并改名为“新京”,以保证日本人对伪满洲国的绝对控制。
伪满洲国行政区划
作为大东亚共荣的样板,日本人在长春的市政建设上着实费了一些心思。1932年开始,以原长春旧城区、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铁路附属地和商埠地为基础,制定《大新京都市计划》,由伪国都建设局负责,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长春。
伪满洲国长春南广场
《大新京都市计划》参考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英国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按长春市20年内50万人口,100万平米的城市规模,进行规划设计。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在最初的计划中,将整个城区分为居住区域、商业区域、工业区域、畜牧种植区和备用区域,引入近代化的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筑群落,使整个长春完全体现出近代城市的特点,力求建设成“王道国家”的“乐土”。
伪满洲国大同广场
后因为战争的影响,《大新京都市计划》并没能完全实现,但抛去政治层面的影响,长春的城市化进程在伪满洲国时期取得了飞速发展,以至于东北光复后成为首批直辖市,并在建国后取代吉林市成为吉林省省会。
(四)从吉林到长春
民国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改清朝的省、府、县地方行政制度为省、道、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将原吉林府、长春府等州府改为吉林县、长春县等,并在改府设县的基础上,设立吉长道,管理吉林、长春等11县。
新成立的吉长道公署设在长春县,吉林省政治中心从吉林转向长春,而在铁路的带动下,长春在经济上又超越吉林成为吉林省的经济中心,吉林在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被边缘化。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撤销了道的行政区划。同年吉林县改为永吉县,并设立吉林市政筹备处,计划中的撤县设市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被打断。
19世纪20年代吉林旧貌
1928年到1954年,吉林作为吉林省省会期间,吉林逐渐摆脱封建王朝传统城市的面貌,在城市化进程上越走越快,市政建设,城市文化,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世纪20年代吉林旧貌
但相较于长春,吉林的城市化进程稍显落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和城市规模上都有明显差距。不过,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春一直没能取代吉林成为吉林省省会,而是单独列出管理,例如1928-1931年的东省特别区,1948-1949年的长春特别市,1953-1954年的长春直辖市。
19世纪20年代吉林旧貌
1954年,国内基本解放,朝鲜战争也已停战,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的课题。
在行政区划上,将原先的辽东、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五省整合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长春、沈阳、哈尔滨、抚顺、本溪、鞍山、旅大七个直辖市全部撤销
建国初期东北行政区划演变
在这次巨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吉林省省会也从吉林市迁至经济更发达,人口更多,城市建设更完善的长春,而长春也在一五计划中大放异彩,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
一五计划中建成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回顾长春市和吉林市两地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是吉林省省会变迁的重要原因,然而自吉林省省会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后,吉林市名并没有变更,以至于出现市名和省名同名的尴尬局面。
而本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是格外注意区分吉林市和吉林省,以免造成误解,以小见大,也足以看到省市同名所带来的烦恼,那么作为题外话:你觉得吉林市需要改名吗?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一起看地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的姊妹号】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光临本微信公众号经营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