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有专家建议“改造”探亲假的消息
引发热议
你了解探亲假吗?
探亲假最早出现在195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探亲假的设立是为了适当解决职工同亲属长期远居两地的探亲问题。1981年,国务院发布规定进一步完善探亲假制度,规定了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探亲假标准。
探亲假有多长?
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30天;
未婚员工探望父母,每年给假一次,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45天;
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20天。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有关节日期间及其他法定休假日,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在法律层面明确我国劳动者享有探亲休假的权利。
网友:?????
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说知道这个假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休成:
有人反对“改造”,认为应该解决的是休假阻力问题:
也有人说,建议换成年假:
为什么要“改造”探亲假?
在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喻术红看来,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交通设施不完善,职工回乡难度大、成本高;通讯技术相对落后,受限于经济实力,普通职工无法普遍享受电话、电报带来的便利。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两地分居现象比较多。“从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为职工提供探亲假,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单位认同感。”
但在目前看来,这个假期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
适用范围窄
出台所依据的社会背景状况发生改变
休假制度体系日渐完善
喻术红认为,探亲假制度逐步为相关权利义务主体忽视,这是社会环境变化、探亲假制度本身局限,劳动者休息休假体系逐步完善的必然结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建峰分析称,劳动者很难享受探亲假待遇有多种原因。比如,从探亲假制度本身来看,其将适用范围限制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将民营企业等用工主体排除在外。但实际上,民营企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用工主体。
探亲假制度规则“太老了”也是一个原因
如今,探亲假制度出台时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改变,探亲假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当前,包括带薪年休假在内的休息休假制度体系日渐完善,逐渐替代了探亲假的部分功能,久而久之,探亲假就可能被忽视掉。
建议:延长春节假期,探亲假在特殊领域保留
喻术红认为,探亲假制度已没有普遍存在的必要,其本身是早先我国解决职工两地分居问题而施行的制度。当两地分居问题逐渐解决,探亲假制度也应当顺势而为退出历史舞台。
喻术红建议,从劳动者需求满足和我国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对探亲假制度进行合理改造:即“一般取消,特殊保留”——
以年休假制度替代探亲假的劳动者休息权保障功能。
以延长春节假取代探亲假的家庭交流功能。
同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保留特殊领域继续适用探亲假制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中规定的驻外外交人员配偶、《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中规定的士官等继续享受探亲假和相关待遇。”
我们不信“鞋”!
从限量鞋款到盲盒、手办、乐高积木再到lo裙(洛丽塔风格裙)、汉服……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代表着“个性消费”的商品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功能性,摇身一变成为被炒作的“社交货币”。
万物皆可炒?
▲部分个性化商品的消费者人群画像。
数据来源:毒app、泡泡玛特、天猫
随着潮流文化、个性化商品收藏者增多,相应的二手交易也越来越多。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过去一年有30万人进行了盲盒交易。商品交易平台也更加细分化,如有的擅长鉴别真假,有的为消费者提供交易指数。
▲二手交易平台StockX为球鞋交易提供的“三大鞋指”。
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投机者“闻风而动”。他们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商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盲盒赚首付”、“买到转手就赚了600%”的造富“神话”让市场越来越疯狂,“炒货”行为也受到网民关注。
▲数据来源: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网民说,“万物皆可炒”的疯狂和火爆不仅抬高了商品价格,更充满了风险和套路,只有理性消费才能避开“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那些“坑”,真正满足个人爱好、彰显个性。
“炒货”市场不能野蛮生长
企业不应让“饥饿营销”推波助澜。限量版球鞋、隐藏款盲盒、绝版汉服,这些企业常见的“饥饿营销”策略与当前市场的哄抢效应常常捆绑在一起,品牌背书又让不少消费者对商品的稀缺性深信不疑。网民认为,企业要对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狂欢保持清醒,既要避免“铁杆粉丝”的失望不满和暴利催生的盗版“反噬”企业发展,更要担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不应助推“二级市场”的野蛮生长。
▲数据来源: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幻想“一夜暴富”的浮躁之风不可取。不少参与“炒货者”把这些商品当作优质的投资渠道,有网民总结出这些被“炒”的商品的共同特性:它们虽不是资产,却可以量化价格、有一定稀缺性,还可以通过提供流通性的平台从中获取暴利,使价格一定程度上偏离价值。但这些工业化产品的保值空间本就极其有限,一旦这些商品被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或者被仿冒,普通参与者就很可能被投机资本“收割”。
当心“炒货”成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提醒,“炒鞋热”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更助长了金融风险。一旦大资本离场,炒鞋市场风向转变,就有虚假繁荣的泡沫破灭的可能。
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多一些量力而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炒鞋市场的火爆。一些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追赶潮流、盲目跟风购买商品;为了装“富翁”,不计成本地让自己成了“负翁”。这样的消费观念并不能让自己“有面子”,反而可能“打肿脸充胖子”,给自己找不痛快。
▲近日毒app发布的“鞋穿不炒”倡议书。
总之,只有回归初心、以人为本,把潮流文化留给真正喜欢它的人,让“鞋穿不炒”“娃玩不炒”成为消费者的共识,才能构建起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和交易环境,大家能更轻松愉悦地“买买买”。
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