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内涵
文/林 军
发表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文6467字,读完约需13分钟
林军近照
作者简历
林 军: 教授,设计学、美术学硕士生导师。1976年生于湖南酃县(炎陵)。200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2012年分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先后获设计学、美术学硕士学位。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为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视觉传达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湖南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委员、湖南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湘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湘潭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齐白石纪念馆特聘画家。湖南省微课大赛评审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评审专家、马栏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评审专家。省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等。
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省教育规划、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省教育厅等课题8项。美术与设计作品入选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国家级入会资格展览14次。省级展览40余次,其中获金、银、铜奖10余项。湘潭市文学艺术成果奖3项、特别奖1次。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次。著有学术专著1部、高校教材及画册2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CSSCI核心期刊1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1篇,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
摘 要:
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不仅在物质方面开始摆脱生活的繁杂与浮华,也在精神方面优化与提升自我。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态中的审美内涵恰好弥补了现当代人们在生活与精神上的缺失。其一,适当的缓解了人们在社会激烈竞争下的精神压力;其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修养,陶冶了人们的生活情操。而今,无论是在商业发展,还是在生活追求上,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内涵日渐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青睐。关键词:传统竹文化;形态;审美内涵
竹不仅在物质文明上给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在精神文明上给人们带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著名美食家苏东坡曾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由此可见,竹作为一种自然生态之物,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而成为人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一种重要的审美符号。
自古以来,人们便从竹之形态的审美内涵中衍射出了许多文人雅士所追求与热衷的宁静素朴、豁达洒脱和刚毅坚贞等人格品性,如竹的人格品性可以简明扼要的归结为一种无欲无
求、超凡脱俗的出世之态。显而易见,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内涵刚好契合了现当代人们所追崇的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明志的人生情怀。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内涵丰富多样,从形态上可以将其分为竹的造型之美、竹的色彩之美和竹的神韵之美。
1 竹的造型之美竹的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内涵。其中,笔直修长的圆形竹竿与青翠葱郁的竹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竹之形态。诚然,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竹都如我们日常所见之竹一般。从竹在人们生活中的表现来分,竹的造型之美可以分为:自然竹的外形之美和竹制品的工艺之美。
1.1 自然竹的外形之美
竹的外在造型既可以是笔直的,斜靠的,又可以是攀爬的,还可以是如禾草般低矮柔弱型的。如:挺拔秀丽、傲然耸立的富韵竹;株型矮小,绿叶细密婆娑的凤尾竹;曲如藤状,必得大木,乃倚而上,质有纹理的弓竹;茎似竹节,幼叶心脏形,老叶深裂,脉间穿孔如龟背状的龟背竹;还有凹凸有致,坚硬粗糙的龟甲竹,竹节连续呈现出不规则的短缩肿胀之状,连续交斜如龟甲一般;而佛肚竹则是竹节之间稍短缩而呈现出明显的肿胀之状,向外凸出,好像罗汉大肚的形状。另有,湖南省桃江县屏峰山上发现的一种奇形怪异的波浪竹,竹节呈现出不规则的波浪形状,波幅上下浮动2至3厘米,分枝处以下的竹竿呈凸形,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是一种难得的好看的竹工艺品的原材料。此外,竹竿略显方形的四方竹,在竹节上附有一圈刺状的突起物。竹叶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有细如棒针的,有叶大如帛的,有短而圆肥的,有长而纤细的……竹根的形状迂回弯曲,星罗棋布,有粗而肥的,有长而匀称的;长势,有根深蒂固的,有浅伏卧行的……形态各式各样,数不胜数。
自然竹的外形之美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启示。其中,尤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笔直、高大和圆滑的竹竿与青翠葱绿的竹叶形象为典范的竹。竹竿上无横生的枝蔓,也无盘曲斜出的茎杆,竹直立挺拔的形象被人们隐喻为正直耿实、肃然端庄的人格品性。元稹《种竹》中有云:“昔公憐我直,比之秋竹竿。” 竹之刚正不阿、不偏不倚的人格品性是君子所追求的高尚美德。竹叶,无论风霜雨雪,四季仍然葱绿青翠,象征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优秀品质。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蜿蜒盘旋,能屈能伸,象征的是顽强的革命精神。竹的这些造型之美被人们比喻为高洁、清高、气节和虚心等人格涵意,如清代郑板桥在《新竹》中所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诗中高度歌颂了竹涵养的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1.2 竹制品的工艺之美
因为竹竿、竹叶、竹根的百态造型之美,不少美学艺术研究者或机构对竹的热爱之深切,所以将竹借鉴或应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创造出了一种别具特色的视觉审美效果。如:蒙太奇室内设计者不仅将竹子的高风亮节融入家居环境,还增添了更多现代时尚感。竹子的造型刚劲有力,采用沉稳的黑色填充图案,效果逼真,刚韧有力,犹如置身竹林中享受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竹子所散发的香气,为喜爱君子竹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台湾设计师周育润
和竹编工艺师苏素任共同创造的竹凳BAMBOOL STOOL和竹编泡泡沙发。竹凳传达了竹的自然印象。轻巧结构的背后为复杂的制作工法,结合了竹管家具及竹编两种工艺,三支原生竹管椅脚,顶端剖成富有弹性的竹片,运用乱编法编成坐面,酝酿出从生态到人文的渐变。而竹编泡泡沙发则是回归到最单纯的竹编小球,以单一元素重复连结的方式,取代原本复杂的沙发结构,并借着竹球轻盈、穿透与构造简洁的特性,创造出不论使用及制造均简易的当代家具。
除了竹制品的家居工艺之美外,人们还根据竹各个部位的造型特征,结合书画等绘画特色,创作出了一系列夺人眼球的艺术工艺品。如:2013年3月开幕的上海民博会“竹的工艺展”,来自福建的王新明将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华南竹类根茎的雕作上;来自浙江象山的王群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上海竹刻大师黄宏疆、徐俊将绘画特色融入竹刻艺术;原籍四川的新上海人程丽传承家族竹编的同时,把竹编与书法绘画相“嫁接”,均创作出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竹制艺术工艺作品。再有展览中展出的《五牛图》、《伟人颂》、《隐形观音》、《兰亭序》等均是用薄如蝉翼的竹丝编织而成,精美绝伦。又如1993年6月邮电局发行的一套特种《竹子》邮票,虽然只选取了百竹之中的紫竹、茶轩竹、佛肚竹和金镶玉竹四类竹子,却足以让我们饱腹自然之竹的魅力和领略自然竹制品的工艺造型之美。
2 竹的色彩之美
竹之葱郁的绿色是自然和生命的象征,给人以一种宁静致远之境和健康的生命活力。竹之色彩并不是人们日常时时所见的青翠欲滴,而是五彩斑斓,美如虹霓之色。根据竹的色彩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竹的色彩之美可以分为竿色之美、叶色之美和设色之美。
2.1 竿色之美
竹竿除了被赋予苍翠欲滴的绿色之外,还呈现为黄色、紫黑色等色彩,如紫竹。紫竹的竹竿呈现为紫黑的颜色,暗柔而发光亮,隐匿于莹莹的绿叶之下,甚为绮丽多姿。紫竹一般生长到一年或三年以后,竹竿才由绿色变成紫黑色。一般照射光线多的紫竹不容易变成黑紫色,反之亦然。因此,紫竹在接受不均匀的光线照射下,多半形成会带有黑绿相间的花纹,或是黄黑相间的花纹。除了紫竹之外,自然界中还生长着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相互混杂在一起的竹子,如金竹。金竹的竹竿表现为金黄色,其竹节间(非沟槽处)常有1至2条纵向且狭长的绿色环带,在绿色竹叶的衬托下相得益彰。又如金镶玉竹,其新竿为嫩黄色,然后慢慢变为金黄色,各竹节间有纵向的绿色条纹,还有少数的竹鞭也嵌有绿色的条纹。再如琴丝竹,秆面呈淡黄色,上面有绿色粗、细相间的线条,形如“琴丝”而得名。再有黄竿乌哺鸡竹,幼竿被白粉,老竿灰绿色至淡黄绿色,密被黑褐色斑块和斑点,尤以鞘中部较密;边缘生细纤毛;箨片背面绿色,复面褐紫色,边缘颜色较淡以至淡桔黄色,色泽鲜艳,光彩夺目,非一般竹所能与之媲美。最后有被称之为“奇竹”的五色竹,竹竿从头到脚呈黄、蓝、白、绿、灰五种颜色,犹如画家用五彩笔自上而下画过,极为美观。
2.2 叶色之美
普通常见之竹叶的色彩一般为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然而,自然之竹叶在颜色上其实是变化多端的。如:低矮小型的菲白竹,叶片短小,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尤以下表面较密,叶面通常有黄色或浅黄色乃至近于白色的纵条纹。其分枝稀少,绿叶上镶嵌着数条白色条纹,非常精美,富有清新之感。而在春末夏初的发叶之际,叶子呈现为黄白色彩,略显艳丽,是优良绝佳的观赏叶竹类。又如黄条金刚竹,叶片较为宽大,呈绿色,不规则间带有黄色条纹,非常艳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再如原产日本的白纹阴阳竹,其为混生竹,叶片宽大,间有较宽的黄条纹,非常醒目,观赏价值极高。丹青竹,其叶有三色,黄、青、丹相间而生。最后如斑叶苦竹和白条赤竹,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的图案;白条赤竹短,幼时带紫红色,干后呈锈色至草黄色,厚纸质或近于薄革质,背部具小疣点而粗糙,叶片也具有白色或浅黄色条纹,颜色鲜艳动人。
2.3 设色之美
竹之色彩常被应用到生产、生活或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如《布鲁布鲁卡卡》的宣传画,其是北京亿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3D童话风格的休闲网络游戏,游戏以中国民间传统竞技运动的撞拐为基础设计而成,画面中将竹之形象和色彩与人物元素、文字元素编排在一起,发挥了重要的语言信息功能,传递出自由、积极和拼搏的精神。[]10又如日本设计团队Teori为“十竹九造”设计的一款“竹林浴”化妆品包装和一款双十二网络商城促销页面,设计者结合竹之色彩巧妙地将竹的青绿色运用于设计之中,既体现了“十竹九造”这一品牌的竹之原材料,又说明了该品牌天然无污染、无防腐、无添加剂的有机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常常听说的斑竹,斑竹又名湘妃竹,绿竿和枝干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不等的紫褐斑块与小点,斑点大小相差悬殊,斑点的颜色随着竹龄的增大,而愈渐变浓,斑点中心最浓,而后由内向外逐渐变淡,形成不规则的同心圆状或手指纹状。斑竹竹竿的花色甚是美观,是传统观赏竹的种类之一,将其花色运用于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之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竹影婆娑的清幽典雅环境。
3 竹的神韵之美
竹之叶美,竿美,姿态美,其神韵更美。竹实而不沉,神韵高雅而不炫耀的品性,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境。从竹的神韵类型上来看,竹的神韵之美可以分为自然品格之美、傲骨不屈之美和文化意蕴之美。
3.1 自然品格之美
竹不仅仅是一种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个体生命,还是一个充满人格精神影射的“君子”,被赋予了古朴崇高的神韵之美。古今中外,人们从竹的自然品质之美中获益匪浅。竹的自然品质之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人生追求,并致力于竹之品质的自我陶冶与自我修葺,使竹的品格与人之品性融会贯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竹之形、神等特征均给予人们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意。如:竹节,节节直上,且竹内虚空,因此而得“虚心竹”之称;竹叶均传递给人们一种遁劲、坚韧和刚毅的力量感;尤其是竹根,“得土而横逸”,好似龙盘虎踞一般,气势如山倒。又如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浩然大气,潇潇洒洒,“依风而长啸”。再如雨中的篁竹,亭亭玉立,威风凛凛。竹经过冬天寒风的考验,不落叶,不欺霜傲雪,这是竹“苍然于既寒之后”的自然品格。
3.2 傲骨不屈之美
竹度过春夏秋冬,历尽风霜雨雪而不凋零。四季郁郁葱葱,傲然挺立。竹之此种神韵和骨气被人们冠以坚贞、矢志不渝的崇高美德。何乔新在《竹鹤轩记》中说:“夫竹之为物,疏简抗劲,不以春阳而荣,不以秋霜而悴,君子比节焉。……世之人于富贵贫贱进退用舍之际,亦有不以炎凉而变态如竹者乎?” 。竹之坚贞不屈和矢志不渝的品性正是君子道德与境界的价值取向,寄予了人们高尚的人格追求。对竹坚贞不屈和刚正不阿之品性的明确表现还有郑燮在《竹石》中所述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度凝练的道出了竹之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竹不柔弱,软硬有
度,亦不是坚不可催,于风霜雨雪中摇曳多姿,威风凛凛。竹的这一神韵特征被人们视为能屈能伸、刚毅坚强的大丈夫之品格。
3.3 文化意蕴之美
竹有自然传神,韵味深远的美学特征,是天然而成,无人工造作的硕果,体现出清淡空远的意境。置身于竹林之中,可以感受竹之神韵的洗礼,让幽幽翠竹洗净身上的尘杂意念。竹有潇洒豁然之姿,亦有清雅素朴之态。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有崇高之美德,激发人生之理想。正如古人所说,竹带给我们无穷象外之意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在中国传统竹文化中,竹喻示活力的生命、充沛的精神和幸福延年,又“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也代表重节、重信之意等。竹之文化体现了我国重道德、重品行的特点。中国一直以竹的文化之美象征君子的品行之风,以虚心豁达、清廉高洁、朴素淡雅和卓越廉能等品格作为标准,去衡量君子的道德行为。而在日本,竹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傲然挺立,高耸入云的竹,受到人们极高的赞扬和崇拜,并被奉为生命之树。
四 结 语
竹的造型,简劲疏朗,挺拔林立;竹的色彩,四季常青,清淡素雅;竹的神韵,风霜中坚守,雨雪中傲然。因为竹的这些特性,人们赋予了竹高洁、素朴、坚贞不屈、豁达洒脱和刚毅坚强等品性,成为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审美符号。竹集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神韵之美于一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其所折射出来的品格与精神给人们的学习与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意义。同时,通过竹的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神韵之美衍生出来的竹制工艺品也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审美熏陶。中国传统竹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内涵,无论是在人格的培养及性情的陶冶,还是在生产和创作的工艺品中都富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屈小强.巴蜀竹文化揭秘[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4]许江,范景中.中华竹韵(上)[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简介
本会成立于1981年,原名株洲市文协(作协前身)文艺评论组,创始人为黄俊、刘强。后更名为株洲市文艺评论工作者协会。2000年前后,统一改称“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创主席:黄俊,接位者为陈建国(童心)、孙鸣皋(孙雨)、黎福青。第四届、五届、六届主席为陈文潭。株洲评协为全省最早成立的地市级评协组织。2000年12月,省评协成立,刘强、陈文潭参会,刘强当选理事。2008年3月省评协“二代会”,陈文潭当选理事。省评协“三代会”,陈文潭连任理事。评协主要工作:关注本地创作,追踪研究本地文艺新人新作,召开作品研讨会,提升大众文艺欣赏能力。
组 稿:罗 志
责 编:黄志坚
审 稿:陈文潭
原创文章,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株洲评论家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株洲,面向湖南及至全国推介文艺评论家的原创文艺作品!
欢迎投稿,欢迎关注,欢迎合作。
投稿邮箱:775695255@qq.com
客服微信:18673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