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习俗——秋高气爽放纸鹞
编导:张乐意 摄像:李俊霞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这“鸢”就是指风筝。每到春暖花开,北方就开始放风筝,那在我们南方又是什么时候放风筝呢?在我们惠州又有哪些放风筝的习俗呢?欢迎收看本期《惠城风情画》——惠州习俗:秋高气爽放纸鹞!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到如今,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各地的风俗,反映各地人们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汤文,祖籍湖南,大学毕业后在很多城市工作过,2014年,因为工作原因,汤文来到了惠州。
汤文:
我第一次来到惠州 我就觉得惠州很美 有山有湖有江 是一个非常适合宜居的地方 所以就定居在惠州
汤文觉得惠州非常的美,就如同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就想到她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汤文:
小时候 一大群人就是有一个风筝就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 就会去放就一起在草坪上跑 欢笑一整天都不愿意回家 就一直放 放到天黑 然后再把它慢慢收回来 那时候哥哥姐姐们就是比较爱放 就爱带着我去放 那个时候一个风筝很宝贵 所以他们怕我们把起飞的时候把风筝搞破 他们先把它起飞好 就是助跑好 然后等飞到天空上比较稳定以后 她再把线递给我 就让我在慢慢的拽一拽 就感觉到风筝的飞翔 天空的飞翔那种快乐 所以就这个记忆很美好
汤文说,她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小孩子们为了做风筝,会经常收集一些大的报纸和大人做东西留下来的竹器边角料,由于边角料都不平整,小孩子们就拿着小刀没日没夜的把竹器削成型。为了让自己的风筝比别人的更好看,就拿着粉笔沾水涂在纸上,做出很多漂亮的图案。
汤文:
小时候就是哥哥姐姐们做风筝就会围在旁边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然后再长大一点了就会去帮他们递点东西 做一做 慢慢的有时候他们不在家 我们自己拿着他们的材料就开始做 到了天气好的时候 悄悄的叫几个好朋友就一起去放风筝 那个时候是确实特别快乐 觉得自己能做一个很美的风筝 是让人家很羡慕的事情
正文:
后来,汤文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就在也没做过风筝了。2016年,汤文在惠州加入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这里,她又接触到了能让她想起了儿时的美好回忆的东西——风筝。汤文:民间文艺家主席就布置给我们的任务 就是公益类的老师们就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 看是做一个什么的手工去教村民 我就想到了童年的这个美好记忆就让我想做个风筝 教他们做风筝 所以我就又重拾这个记忆 就把它又开始做(做风筝)
汤文:
就教村民去做 他们也很开心 有的人他一做完马上就在我们室内 因为那个是一个很空旷的 很大的会场 上面什么东西也没有 他们直接在那里就开始飞的 很开心 他说 儿子回来看到我做的风筝一定会很开心 正文:汤文介绍说,加入到了民协,给她提供了很多机会,不仅让她可以拾回儿时回忆,也让她有机会向其他老师学习传统文化。
正文:
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明时节。但由于惠州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重阳节放纸鹞则是惠州较为独特的习俗。
惠州民间艺术家 刘汉新
惠州有重阳放那个风筝的风俗 我们这里叫纸鹞 不叫风筝 特别是在民国的时候很盛行 盛行的时候每个档口 像水东街有很多商铺 商铺 的人 就会编织一些那个麻绳小小的 做到那个像八仙台这么大 然后就扛着竹子 去高榜山那里去放 放上去斗的是高 会像打架一样 你放我放太多了 然后绳子卡住就拔 断掉了以后就赢了
刘汉新说,惠州重阳放风筝时不仅外形要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惠州民间艺术家 刘汉新
有时候自己玩 玩的差不多也是放风筝把它拔掉 让它飞走 所以我们就跟你们的习俗不同
正文:
两位老师聊得兴起,刘汉新老师便简单做了一个风筝。 惠州民间艺术家 刘汉新 我们一般是把纸锯开来 主要要找这个很准的中心点 那你就把这个线(对折) 很准的 对准这个中心线 把它反过来 然后在对准 做很长的尾巴 一直这样贴 如果有十米 你就做十米 我们就是这样做尾巴 串完之后这个吊线 如果有尾巴的 这里就是要直一点 然后就直接可以拿出去放了 拉着这条线 一拉就吃风 尾巴就在飘 正文:当风筝做好,便来到了东江沙公园放起风筝。
惠州民间艺术家 刘汉新
我们的那个风筝 就是那个尾巴很长 就有长长的有两条尾巴 有一单条尾巴 如果你打吊线打得不好 它就会 我们教打重 就在那打转 这种就是长长的尾巴 像个蛇一样就是 飘逸很飘逸 如果吃到风可以放很高很高
汤文:
这个风筝当时是一个七彩风筝 它这里是个空白的 所以我当时看到它是彩色的同时 我就想起了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徽 就是七彩的 这样看是不是一个民字 民协的民 所以就做了一个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个图案
正文:
广东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而汤文说她老家放风筝是为了“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汤文:
(我们那边)放完以后就会把它收好 慢慢的收线 就慢慢缠回来以后 小心翼翼的把风筝拿回家 如果有破损的地方 把它修补一下 如果实在是不能用了 就再做一个 那个年代就没有其他什么娱乐 就是靠这种大家一起这样追(风筝) 玩一玩
正文:
汤文说,小时候的娱乐活动都是捉迷藏、踢毽子等室外活动,特别是放风筝,在明媚的阳光下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并且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是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所以汤文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做风筝、放风筝。
汤文:
其实不用特别去教他 也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哥哥姐姐没有说 你过来我教你做风筝 就是我自己在家做 他就会围过来看 潜移默化他就学会了一些 然后他也会动手去做 其实我觉得就是动手 这个过程是 很快乐的事情 如果从小培养他这种动手的过程 以后长大了 他会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通过我们双手去创造的 美好生活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随着中国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了解节日文化,体验民风民俗,感受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风筝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萌发,是北方放风筝的好时节。重阳时节,季风渐强,秋高气爽正是南方放风筝的好时节,虽然全国各地放风筝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倡绿色健康、有益修身养性的一项文明活动。
点击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