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华灯初上,我们抵达临沂。
一直以来,在我的感觉里,临沂应该是个不怎么发达的甚至有些落后的小城。但夜幕下,那高楼林立的楼房,那绚丽夺目的灯光,那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让我之前的印象瓦解。
坐在出租车上,我们边和司机师傅聊天,边欣赏着这个有着“江北小义乌”之称的小城。商务楼、住宅楼高高耸立,却又各具特色,既着眼于使用价值,又彰显着内在的文化,有一种大气和现代气息融合在里面,给人一种华美却又舒服的感觉。
“我们这儿从九十年代小商品批发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司机师傅人特别好,朴实又善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边开车边当我们的免费导游,话语中又流露着小城人的满足和自豪,“现在临沂的物流特别发达,城市规划也是借鉴中西方城市的发展经验来设计的……”
再看路边整齐的道旁树,和各式风格的装饰,真的是整洁而又优雅,突然理解为什么新课堂选在这样一个小城召开了:环境有时真的会优先影响人的思想,古时孟子的母亲大概是最早懂得这一点的吧。
在司机师傅一路的介绍中以及贴心地帮助下,我们顺利到达园区,见到了同样优美如画的国家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心情无比开心和舒畅,真的是一场温暖而美好的相遇!
大师理念引领17日上午,1300多饱含学习热情的齐鲁语文人,齐聚临沂外国语学校共赴一场新课堂的盛会。在这所融合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建筑风格的校园里,我们带着满满的感慨、满满的羡慕聆听了大师们对语文新课堂理念的解读,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教授在他《漫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发展》的讲座中从四个方面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不仅仅要学习我们的专业课程,还要学点其他知识。
一要学点人类学,杨教授说“我们只有把握住脚下,才可以不断认识世界。人类在陆地上创造的最容易辨识的记号就是路,而中国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了解点人类学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认识路、会走路,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更加深厚……”;二是要学点哲学,他认为哲学即智慧之学,它会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终极意义,明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理,让语文学习更深入;三还要学点艺术。他觉得语文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中,还存在于各种艺术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法、绘画艺术,了解天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诗画本因”等知识,会对语文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杨教授的讲座完全脱稿,他从临沂外国语学院的大门建筑风格谈起,到游地质古坑,从孔子到王羲之,从人类学到哲学艺术,再到曹丕提出的“四科八体”,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让人为之折服。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多方涉猎,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人生,感触社会,认识宇宙,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明人,成为天人合一的高尚的人,从而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如果说杨存昌教授是从思想上为我们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彬福教授就是从教材设计上给予了我们从理念到方法的引领。张教授从他听过的一堂小学语文课《荷叶圆圆》开启了他的讲座,亲切实用接地气。他讲到一整节课老师一直在训练一个句式,而对于课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学生有疑问的话题却未提及,启发我们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注意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并进一步强调既然是核心素养,那么就得是凸显语文味的素养,也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接着又以四年级的《花钟》《飞天凌空》《回忆我的母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告诉我们教学要以文导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他告诉我们:好的方法,坚持使用,形成习惯,最终就可以达到学生自由自主阅读的目的。最为亲切和实用的是张教授还以自己《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为大家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几个步骤,告诉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写,在不断的体验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由易到难,慢慢推进,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真正做到了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这给了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以启示。
我们该怎么做到让学生质疑解疑、让语文课堂关注学情、让学生成为主体呢?山东省教科院的张伟忠博士在他的课题《构建基于学情的阅读新课堂》中给出了答案。
张博士从一项大型学情的调研结果谈起,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触目惊心、为之汗颜的是79.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时常存在“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不懂的内容老师偏不讲”的现象,70.1%的学生认为教授很少或不会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讲,仅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自己对每一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张博士还给出了一些具体课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的确如此,学生懂的反复讲,学生有疑问的反而未设计,严重忽视了学情,这才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从学生最期待的课堂变成了最枯燥的课堂。所以张博士提出我们要构建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并告诉我们要从教、学、研三个角度开展研究,进行实践,为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名师课堂实践在大师们理论引领下,各县市的语文同仁们都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我们也分别从他们的汇报中和现场课堂观摩中感受到他们的教学和实践紧贴学情,设计巧妙,让我们为之叹服。
一、实践汇报
青岛市教科院的邹欣老师在其报告《从教师提问到学生提问》中提出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三大挑战:挑战教师惰性,挑战教师掌控欲,挑战学生提问能力。在这三大挑战下,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先把自己看做一个读者与学生做平等的分享交流,然后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
寿光市教研室的胡立业老师深入一线课堂,亲自操刀,积累了课堂教学的大量资料,汇集了学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层研究。在实践中注意“用好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告诉我们要《把握学情,推动深阅读》。在报告中他出示了自己的教学案例,特别是反馈单,很有借鉴意义,简单的两三个问题,能有效把握学情。
而平阴实验中学的邢珍老师和淄川实验中学的李静老师分别结合自身实践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给予学生疑问感受发行的课堂多维观察与评价量表》以及基于学情的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案例《“活动·探究”探究活动》,进一步让我们对基于学情的新课堂的具体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新课堂充满了期待……
二、名师课堂
如果说前面的理论学习已让我们赞叹不已,那18日上午来自省内的四位优秀教师基于学情的优质课例更是让人惊艳。当天一大早硕大的会场里已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我们几番寻找方才在走道里寻了个地儿坐下了,觉得真幸运居然还有“座”。尤其是听过四节课后更是感觉:就算站着听完也值得。
四堂课分别是济宁任城强海燕老师的说明文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临沂三十五中贾伟老师的议论文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高青县段岩霞老师的诗歌教学《行路难》和济南于立国老师的散文教学《老王》。强海燕老师的说明文教学让我感觉耳目一新,以前的说明文教学总感觉枯燥乏味,总是围绕着说明文的知识在打转、绕圈,课堂缺乏语文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而强老师以一首《过华清宫》的诗歌巧妙引出课文,然后把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花费好长时间梳理的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谈收获自然把握,这样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然后由学生的问题分别巧妙地解决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问题;最后在感悟作者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品析课文中极富语文味的段落和词句,并通过句式变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又了无痕迹地进行了情感教育。可以说整堂课思路清晰,设计巧妙,完整流畅,让枯燥的说明文平添了许多趣味。强老师干净、质感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课堂节奏,也让人感觉这样的课堂让人听着舒服,安心,让人心生欢喜。
段岩霞老师的诗歌教学同样让人久久难忘。之前就曾经看过段老师在全国课堂上获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当时就已觉大开眼界,现场课堂就更是让人惊艳不已,整个会场都为之燃起来。段老师从学生的问题“李白姓李吗?他父母姓啥子噻”“这首诗的字真多”……这样看似调侃的质疑和发现入手,巧妙地让学生了解了李白的雄心壮志和满腔抱负以及诗歌的体裁,活跃了课堂,并悄无痕迹地将课堂逐渐引入深处。
整堂课书声朗朗,在读中品李白诗歌特点,在读中悟诗歌情味。读的精彩,品的深刻。尤其是段老师的一遍范读,慷慨激昂,入情入境,台上台下深受感染,掌声如潮,让人有种激动流泪的感觉。朗读指导时她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读慢,注意重音,而是告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读每一句意义最重要的部分,动词密集处,读得重一些,急一些;优美处,读的轻一点,缓一点”,并适时给予指导和范读,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读得兴味盎然,热情高涨。问题处理上,不是简单地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而是巧妙引导,适时补充资料,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走向诗歌纵深之处,让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而期间段老师那谈笑自如、从容大气的教态,字正腔圆、雄浑厚重的阅读,机智灵敏、点评巧妙的课堂智慧,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文化积淀,无一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由衷感到做段老师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写在后面走出去,才发现世界那么大,自己那么小;走出去,才发现优秀的人那么多,而且那么努力。眼前还浮现着会场里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张张真诚交流的笑脸,一支支奋笔疾书的笔杆……
也还记得“新课堂”微信群瞬间爆满,大家互相邀请互相帮助的情境;也难忘怀一声求助信息,群里立刻回应一片的温暖……
抬头再看看干净的蓝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一切都那么美好。这个秋天,相约临沂,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语文新课堂的状态,真诚而热烈,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