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陈益刚、黄星繁:“双一流”进程中一流财经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探析

陈益刚、黄星繁:“双一流”进程中一流财经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探析

阅读量:3879522 2019-10-28


摘要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的“一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正在全面深入推进之中。“双一流”建设有政府、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等众多参与者,具有“主体多、范围宽、内容广、功能强、影响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一流财经学科建设必须植根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切实践行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思想,构建起和谐包容、协同发展的财经学科共同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高度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财经学科   学科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42 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95 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其中,5 所财经类大学入选。2017 年 11 月 18 日,作为财经类院校中率先进入 “百岁高龄”的上海财经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承浩浩世界潮流,秉经济匡时之志。”在此前后,部分财经类院校相继举办校庆典礼,如西南财经大学 90 周年校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0 周年校庆。百年传承,桃李芬芳; 盛世华章,风骚各领,彰显出高等财经教育的繁荣昌盛。财经学科是 “经世济民”“经济匡时”之学,也是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学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 ‘量与质’、发展理念与教育理念的 ‘同与异’、成人的无限目的与适应竞争需要和经济生存有限目的的 ‘重与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资源配置公平的 ‘取与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 ‘移与借’等方面”。[1]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已转移到开局亮剑、启动实施的行动阶段,对财经学科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具有怎样的现实格局、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一流目标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思路、样本与数据
(一) 研究思路
财经学科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的总称,又称为经管类学科或者商科教育,主要是指经济学门类下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以及既可设在经济学门类下,也可设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无校不财经”是一种具象化描述,反映了在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高等财经教育由弱小到壮大、蓬勃发展的态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于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现状、学科专业设置、学科生态位、质量与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所了解,由此探讨一流财经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 研究样本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三个层次。层次不同,要求各异,所遵循的学科专业目录、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迥异。学科专业设置以学科专业目录为主,以自主设置专业为辅。在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上,研究生遵循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本科生遵循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科生遵循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 目录(2015年)》(见表1) 。

研究生层次,经济学门类下,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下,分设若干个二级学科(专业及方向) ; 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其下设置 5个二级学科。统计学,既可作为一级学科,设置在经济学门类或理学门类下,也可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专业学位属于财经类的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工商管理、会计等 9 种。本科生层次,经济学门类下设 4个专业类、17个专业; 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大类下设 14个专业。专科生层次,在财经商贸大类下,设置 9个专业类、46个专业(见表 2) 。

(三) 数据来源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是教育部直属的专门性机构,其下有学信网、研招网等。这些平台是发布信息、交流展示的重要渠道。这些机构及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具有全面、准确、专业和权威性,是数据的主要来源。
二、招生规模与学科专业
(一) 招生机构与院校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工作,是大学的 “初心”之所系,招生工作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因此,做好招生工作,把好 “入口关”,确保遴选优质生源,不是简单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事件,是高校鲜活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有研究生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两大类型。
一是研究生招生机构。自学位制度恢复以来,历经 30 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以高校为主、多系统并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2018 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机构有 371 所,其中,普通高校 289 所,科研机构 62 所,军队院校 19 所,党校系统 1 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机构有 861 所,其中,普通高校 583 所,科研机构 219 所,军队院校 45 所,党校系统 14 所(见图 1) 。

二是普通高校招生单位。2018 年,普通高校招生单位有 2726 所,与教育部统计公报中的数据不一致。究其原因,与高校分校区招生、独立项目(国际合作) 招生相关。办学层次上,分为本科、本科/高职(专科) 、高职(专科) ,分别为 607 所、644 所、1475 所(见图2) ; 本科院校合计1251 所,专科院校合计 2119 所。办学类型上,分为综合、工科、农业、林业、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语言、体育、民族、艺术和军队院校。其中,工科类院校最多,达937 所; 综合类院校次之,达717 所; 师范、财经院校数量居中,分别是272 所、223 所; 林业、民族和军队院校较少,分别是20 所、17 所、2 所。

(二) 学位与专业点
1. 财经类学位点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由于口径不一,大多数按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但也有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学位点与专业目录数不尽相同(本科、专科的专业点也有同样情况) 。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来看,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设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位点最多,达 84个; 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次之;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的数量相对较少。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设置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的学位点最多,都是 36个,其他专业设置数大致均衡。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企业管理专业设置的学位点最多,达 40个,其他专业设置的学位点多在 20~35个。统计学专业,7个学位点设置在应用经济学下,11个学位点在经济学门类下作为一级学科设置,32个学位点在理学门类下作为一级学科设置。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看,频率不一。其中,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政治经济学设置学位点最多,达 111个;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次之,分别为 84个、73个、69个。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设置学位点最多,达 162个; 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设置学位点在 100个以上。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学位点最多的是企业管理专业,高达 258个; 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设置的学位点分别达 183个、166个。统计学专业,66个学位点设置在应用经济学下,16个学位点作为经济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34个学位点作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从专业学位来看,在 40 种专业学位中,属于财经类的专业学位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工商管理、会计 9 种。设置学位点最多的是会计专业硕士,达 176个,金融、应用统计等也设置较多(见图 3) 。

2. 财经类专业点
本科生层次的专业目录,既注重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衔接,强调人才培养的贯通性,又注重与行业划分、职业需求相衔接,强调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如图 4、图 5、图 6、图 7、图 8 所示,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门类下,累计开设财经类专业点 6827个,其中,设置最多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的专业点在 500个以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金融学等也较多。



3. 财经商贸类专业点
专科生层次关注产业、行业和职业的相关性、贯通性。如图 9 所示,财经商贸的大类、专业类及其专业设置数量众多、分布不均,累计设置专业点 9919个。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数分别为 1381、1103、1098、1008个;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设置数达 600个,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分别为 471、422个; 金融管理等 6个专业的设置数在 200~299个,证券与期货等 6个专业的设置数在 100 ~199个; 35个专业设置数在 100个以下,政府采购管理、信托与租赁、国际文化贸易等只有 1个,统计类专业、市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设置为零。

(三) 学科专业生态位
学科生态及生态位理论是学科建设与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指某一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生共荣的一种理论学说。学位点、专业点在高校的开设状况及其分布,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也体现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具有什么样的学科、学科组织、学科规模、学科结构以及学科生态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学科门类、主体学科、学科特色及其学科生态结构体系是大相径庭的。按照学科生态与生态位理论,根据高校内部开设学位点、专业数量的多少,将其划分为密集区、中间区、稀疏区(见表 3) 。这三个区域之间,不是绝对的界定,而是存在相互重叠、过渡交叉的现象。2018 年,在研究生层次,财经类博士研究生招生机构为 95 所,财经类博士学位点的院校开设率为 25. 6% ;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招生机构为 355 所,财经类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开设率为 41. 23% 。在本科生层次,财经类本科专业招生高校为 1112 所,院校开设率为 88. 89% 。在专科生层次,财经商贸类专业招生高校为 1735 所,院校开设率为81. 88% 。

根据表 3 的划分标准,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和本科专业、专科专业的院校开设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如图 10 所示,在密集区,聚集的高校数量较少,但开设的学位点、专业点密集,集中程度高,专业设置、研究方向的划分较为细微,主要是一批知名的财经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声誉卓著,汇聚了一大批名师、名家和优秀学子,配置了较多的师资力量、教学组织、科研机构和学术资源,财经学科在高校的学科生态及生态位体系中,居于主干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中间区,聚集的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学科专业特色不同。学位点、专业点数在 5~14个(研究生) 或 5 ~17个(本科、专科) ,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范畴,师资力量、机构设置、资源配置比较合理,在高校的学科生态及生态位体系中,居于主干学科、支柱学科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稀疏区,聚集的高校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但开设的学位点、专业点数量较少,配置的学术资源较少、师资力量比较分散,通常是作为高校的辅助学科、相关学科而存在,处于学科生态的边缘位置,学科实力、影响力均较为薄弱。

三、学科水平与“双一流”建设
(一) 一级学科评估
自2002 年开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进行了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前三轮一级学科评估,按照得分高低逐次排位,得分相同,位次并列。统计学是在第三轮评估时才作为一级学科的。由于排名并列,前10 名的高校数量有时会多于10 所。第四轮学科评估划分为10 档;    排名前10 位的学科,按2%、5%、10%细分为 A +、A、A -等三类,统称为 A 类学科。
图11 是前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 位、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 A 类学科的高校的分布。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54 所高校的财经类学科进入前 10 名。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进入前 10 名的次数都是 10 次,实力最强;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分别为 9 次、8 次、7 次; 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都是6 次; 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都是5 次; 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都是4 次;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重庆大学都是3 次;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都是2 次; 安徽大学等 19 所高校都是 1 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 类财经学科累计60个,分布在32 所大学。一级学科分布上,理论经济学9个,应用经济学 15个,工商管理24个,统计学12个。在高校分布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都是4个; 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都是3个; 中央财经大学等11 所大学都是2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14 所大学都是1个。

(二) “双一流”建设与财经学科
1. “双一流”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 42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 95 所,共 108个学科 465 次入选,其中,17 所高校的 25个财经学科入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入选) 。在学科分布上,理论经济学 3 次,应用经济学 6 次,工商管理 4 次,统计学 7 次,商业与管理 2 次,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各 1 次。高校分布上,综合性大学 10 所,财经类大学 5 所,师范类大学 2 所(见表 4) 。

2. 地方“双一流”建设
在 “双一流”建设的引导下,31个省区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实际,相继启动和实施地方 “双一流”建设。这些建设方案及行动计划目标清晰、各具特色。地方 “双一流”建设方案,上承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要求,下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区域特色性。财经学科是地方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见表 5) 。

3. 高校一流财经学科建设
一流财经学科是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北京大学提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立德树人、“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改革紧密融合在一起,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2]做到 “两个融合”,需要 “涵育学术,激活思想”。[3]在 “30 +6 +2”布局中,经济学、管理学是重点建设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经济与管理是 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之一。如经济学的目标是稳固部分学科的全球领先地位,逐步建立起系统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推进学术创新,扩大科研成果国际影响。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全球前沿改革智库。[4]清华大学提出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面向 “两个一百年”,“顶天、立地、树人”,形成一流的、独特的清华大学。[5]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保持和巩固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完善 “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学科体系,在 2037 年建校百年之际处于世界一流前列,形成相关学科领域的 “人大学派”。[6]浙江大学在教育部认定的 18个建设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 30个学科及学科群,大力支持经济、工商管理优势特色学科;     加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7]上海财经大学聚焦 “经济学与商学”学科群建设,涵盖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引领并带动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8]
四、一流财经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一) 认真践行习近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2014 年 5 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9]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0]2018 年 5 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中国大地”与 “双一流”建设,是 “根”与 “干”、“枝”与 “叶”的共生关系,只有 “根深”才能 “干强”、“枝繁”方能 “叶茂”。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远景目标,离不开经济社会主战场,割不断与中国大地的血肉联系。财经学科是 “经世济民”“经济匡时”之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情怀和时代责任担当。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管理学讲究效率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财经学科正逢其时、应担重任。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问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需要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新的理论; 一味地把西方经济学搬过来是不行的。[12]古代先贤 “有思想、无学术”,现代经济学 “有学术、无思想”; 当代经济学急需 “既有思想,又有学术”的理论成果。[13]
(二) 深刻把握财经学科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全面思考之后得出的战略判断,也是进一步实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样表现在高等财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层面。一方面,“无校不财经”,在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层次,财经学科专业的院校开设率分别达 25. 60% 、41. 23% 、88. 89% 和 81. 88% ,规模庞大、成就巨大,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呈现 “不平衡、不充分” 的现实困境。发展 “不平衡”表现为专业设置的 “冷与热”、学科生态位的 “疏与密”、地域布局的 “多与少”,发展 “不充分”则表现为办学层次的 “高与低”、学科水平的 “强与弱”、学科特色的 “异与同”。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如何破解高等教育的不充分、不平衡,如何更好履行使命职责、建设一流的财经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是当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 “双一流”建设的着力点。
(三) 树立“中国特色、世界高度”的评价理念与一流标准
“中国特色”是对一流财经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是具有多重内涵、多个层次的复合概念,民族的、区域的、行业的、高校的、院系的、学科的、专业的、课程的……都可以纳入 “中国特色” 中。因此,应当充分发掘、认识和定义 “中国特色”对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包容特色、鼓励特色、发掘特色、彰显特色,在建设目标、对象、内容、标准、评价等各方面,落实、细化和量化 “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大地,提出中国方案,凝聚中国智慧,形成 “中国特色”。
“世界高度”是对一流财经建设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中,经历移植、模仿、引进与学习阶段,现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身份壁垒,转变评价理念,突出原始创新与自主创新,博采融通,树立世界标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引领时代前沿,走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世界高度”的一流财经学科之路。
(四) 打造一流引领的财经学科共建共享发展格局
一流财经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多个主体、多个项目和众多参与者。建设项目既开放又封闭,学科边界既清晰又模糊,主体责任可大可小,质量可控又不可控。在一流财经学科的建设阵营中,既有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也有江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一大批瞄准国内一流学科的高校,还有数量众多的应用型、技能型区域性重点院校和职业院校。这些高校,虽然定位不同、目标不同,但 “经世济民”的学科属性却是相通的,共同构成一流财经学科建设的生态圈。
以建设主体而论,一流学科建设具有 “参与主体多、涉及范围宽、建设内容广、功能作用强、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包括政府、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等参与者。这些建设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在项目谋划、组织、推进和实施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承担,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与作用。首先是政府部门,包括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及地方政府和相应的职能部门,处于决策者、主导者的位置。宏观层面上,需要立足时代前沿,把握发展大局,要从国家、民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及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出发,精心谋划,统筹规划,制定出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建章立制、规范行为,遴选入选高校、入选学科,划拨建设经费,确立评估评价标准。其次是高校,居于承上启下、引导者的位置。一方面,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目标和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确立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战略定位,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 另一方面,要在内部进行组织动员和任务分配,制定出更加明晰的目标、内容、举措、经费、进度和评价标准,协调建设项目、子项目及其细化项目的落地实施。再次是师生,他们既是项目的承担者和生力军,又是建设成效的落实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水平的高低、社会服务的优劣等。最后是社会各界,包括工商企业和社会公众,具有协作协同、共建共享的整体效应。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深度参与和密切合作,需要社会大众的包容理解和支持配合; 另一方面,项目建设成效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在服务中得到推进和提升。
(五) 构建财经学科发展共同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财经学科发展共同体,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美好一流财经高等教育的最佳选择。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重点建设与非重点建设,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个 “两难”选择。在 “穷国”“大国”办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重点高校、重点学科、“211 工程”“985 工程”等重点项目,都体现了这一思路。重点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造就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大学,汇聚了一大批卓越的学术大师,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重点建设利益固化、层级固定、效率低下的弊病也日益凸显,遭人诟病。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双一流”建设也会面临 “非双一流”发展的现实挑战。“双一流”高校及其学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优质核心部分,在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美好”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诉求。“美好”与 “一流”之间,相向而行,并行不悖,共同奏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以 “美好”为共同愿景,以 “一流”建设为示范引领,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种新媒体技术,光大优势、强化特色,补短扶弱、携手共进,立足于中国大地,构建起和谐包容、协同共进的财经学科共同体,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陈益刚,男,四川射洪人,西南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馆员;    
黄星繁,女,福建龙岩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高教研究所讲师。
引用本文
陈益刚,黄星繁.“双一流”进程中一流财经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探析[J].高等教育评论,2019(01).
长按左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高等教育评论
http://gjpl.cbpt.cnki.net
投稿邮箱:gdjypl@126.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下载本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