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沉淀法二氧化硅发展历程
阅读量:559
img
我国沉淀法二氧化硅工业起步阶段发展缓慢。1958 年,第一套沉淀法二氧化硅工业化装置在广州人民化工厂建成投产,但产能规模较小。到1984 年全国共有沉淀法二氧化硅企业十多家,年生产能力3,500 吨,产量为2,600 吨。上世纪80 年代国内胶鞋生产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二氧化硅的市场需求,1989 年南昌引进的万吨级二氧化硅装置投产以后,1990 年全国沉淀法二氧化硅年生产能力提高到3 万吨,产量提高到2 万吨。
经过长期的起步发展,我国沉淀法二氧化硅行业在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2007 年我国沉淀法二氧化硅工艺技术已有了很大进展,高浓度硫酸法取代稀硫酸法,实现了在一个反应釜内完成全部反应过程,并以蒸汽直接加热取代了蒸汽夹套间接加热的方式。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热效率,且有利于采用大型反应釜和DCS 计算机控制。另外,国内二氧化硅设备制造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型增强聚丙烯厢式自动卸料压滤机(过滤面积最大已达500 ㎡)和大型喷雾干燥机(单套装置年生产能力可达2 万吨)的制造成功,使万吨级生产装置所用设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建设投资显著降低,因此万吨级的装置迅速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动力消耗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0 年中国二氧化硅总产量约为93.4 万吨,国内实际消费为62.2 万吨,橡胶工业占二氧化硅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中制鞋占42%,轮胎占16%,硅橡胶、胶辊、胶带和电缆等橡胶制品占13%。二氧化硅的主要市场仍然是制鞋行业,轮胎行业用量较少。
2012 年11 月欧盟开始实施轮胎标签法,受此影响不少国家开始制定自己的轮胎标签法规,我国也将绿色轮胎确定为轮胎产业发展方向,绿色轮胎进入大规模有序协作开发阶段,绿色轮胎的发展拉动了轮胎用二氧化硅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