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晚报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关注
10月17日下午,参加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暨著名诗人、作家感知天水历史文化采风活动的大部分诗人、作家参观完伏羲庙,赶往下一个景点,本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最高奖“成就奖”得主王小妮和著名当代诗歌理论家徐敬亚等几位诗人,被留在伏羲庙后院花木扶疏、古柏飒飒的天水伏羲学院庭院,举行主题为“猜想与预见:未来世界的诗歌与文学”的圆桌对话会。
本次圆桌对话会由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组委会主办,诗人杨克、人邻、蒋浩、李浔,诗人、翻译家树才,天水本地诗人、作家雪潇、王选,“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主办人、诗人、作家王若冰参加对话,诗人、评论家、天水师范学院教授王元中主持。各位诗人、评论家就信息化、智能化、碎片化背景下和自媒体时代文学特别是诗歌与当下生活、与诗歌本体,以及未来世界诗歌与文学的前景、范式、可能性展开热烈讨论。
为新时期中国诗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朦胧是最强劲的马车”的徐敬亚首先表示,他对彼此对话主题的欣赏,“猜想未来,这可能是我近年来参加的诗歌会最好的命题之一。”徐敬亚说,仅从他所看到的半个世纪的诗歌来看,当代诗歌正在被一点一点细化。他说:“近些年中国诗歌正从天空走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走向人的内心深处,由宏观的历史走到每个人的生活,由大到小,由粗变细,从家国情怀向个人情感细化。”徐敬亚针对当代中国诗歌越来越平面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指出,尽管我们这代诗人可能对这种情况不太习惯,但是没有办法。在当代生活背景下,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被细化,诗歌一点也不讲道理地紧紧跟随生活,这不仅不是坏事,还有可能通过这种不断被细化的书写,由量变实现质变,孕育出发生巨变、更有前景的诗歌。徐敬亚说:“按照我的猜想,如果没有大的起伏变化,未来的传播和写作也会越来越个人化,诗歌所有的权利会回到每个人身上,进而弥漫到更广阔的范围。”
树才发言时首先提出了一种他的忧虑:“因为语言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新诗的现代意识很少在个体上觉醒,完全满足于个人,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遗憾。由天到地,再由地到天的循环很难再实现了。”树才认为,写作上自我完成的愿望已经实现,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够轻易满足。他希望冲动和活力能够在未来一代人的身上出现和巩固。“我猜测,未来汉语和个体结合时,能够赋予更高的精神上的愿望,而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树才说。
王小妮则对未来保持一种很乐观的态度。她说:“可能未来现实对个体的压迫会更严重,但那恰恰就是诗歌最好的时代。”王小妮说,她看到的很多年轻人的诗非常优秀。她说:“当代许多年轻人都在有限的生活中写出了他们的领悟。年轻人不断地在诗歌中注入新鲜的内容和个人的感受,是一件好事。年轻人现在能够在诗中加入他们所认为的诗意,而时间会赋予他们更加厚重的诗意。”王小妮希望大家应该对年轻诗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话题进一步延伸到了文学和诗歌应该怎么对待创作者的主体和个性问题时,李浔说,个性是相对来说的。他认为文化的地域性、语言的地域性,都可以反映作者的个性,而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杨克说:“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也是万古常新的东西。”杨克说他非常关注年轻人,也非常支持年轻人的尝试。他说:“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写作的变化,我们必须要理解和接受。新一代的写作者没有理由去写过去一代的苦难,每个时代都应该写每个时代的文学。”杨克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碎片化的传播可能会带来一些写作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向。他说:“每个时代都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和作家,这跟个人的素质是有关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人邻在谈到未来诗歌和时间的关系时说:“未来有一块前景是前人留下的,年轻人以怎样的方式接受过去的存在,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他说,未来世界的诗歌与文学,诗人、作家表达自我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会使得创作和阅读的周期变得很快;未来世界的艺术标准也一定和现在不一样,这也将是对未来诗人的考验。
嘉宾们在进行圆桌对话之前已经参观了伏羲庙,这也让蒋浩在对话时产生了很多想象。他说:“天水这个地方,挺有意思的,我们沉浸在伏羲庙,沉浸远古时代的想象,杜甫在天水还写了一百多首诗,可以说北方的现实主义和南方的浪漫主义,都产生在这里。”蒋浩说,他对未来的科技感和年轻人的写作方式狂热地感兴趣。他说:“他们怎么样处理语言和生活的关系,怎么处理情感的纬度,怎么实现心中的小宇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蒋浩说,“诗歌会永远存在,除了经验的那一面,也有天真的那一面。它将会无限细分,谁也不服谁的宇宙诗学的时代。”
天色渐暗,日光渐薄,但诗意还在延续。雪潇、王选在对话中更多地表达了对到场嘉宾的敬意和自身的阅读感受。对话临近尾声,王若冰再次代表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组委会对到场嘉宾表示了感谢,并解释了策划此次圆桌对话的缘起和初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王若冰说:“诗歌是关乎我们情感和灵魂的东西,只要人类还有情感和灵魂,诗歌就永远不会消亡。”
对话会结束后,各位对话嘉宾和700多名观众和来自国内外的诗人、作家一道,参加了于当晚8时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
见习记者丨杨心雅
全媒体记者丨李旺旺
往期精选
● 行走在 这片诗意的土地上 ——全国著名作家诗人感知天水历史文化采风记● 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举行
● 在诗歌的大地上耕耘 ——对六位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获奖者的访谈
● “第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评选揭晓
责任编辑|苏中豹 本期编辑|雷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