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在十月的光中

在十月的光中

阅读量:3830229 2019-10-27


点击上方 蓝色 关注 菁菁河畔草
 
这是 菁菁河畔草 的第 7 篇文章
                     

在这秋日的夜晚,天空飘着细雨,《世界文学》编辑部同仁来到南京,和大家分享这个外国文学期刊背后的故事,在这个夜晚,多语种的诗歌朗诵与音乐的美妙结合,让大家感受到了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到场主要嘉宾有:诗人、编辑马铃薯兄弟(左一),小说家、诗人黄梵(左二),《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左三),出版人、英语文学译者松风(右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吕洪灵(右二),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陈世华(右一),音乐作家钟立风,编辑部苏玲、汪天艾等人。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黄梵先生,分享会上,他讲述了一段走上文学道路的小插曲。他曾是高考状元,本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他,阴差阳错的被南京理工大学提前录取,学习弹道专业,满心不悦。可为了生活,他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发表了一些诗歌、小说、随笔等,逐渐与文学结缘。
陈世华先生当着自己学生的面,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他生在农村,十一岁才上学,跳过了幼儿园,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他上学前都是穿开裆裤的,当然,男孩子是可以不穿衣服的。那个年代的高考,大学每年招生89万人,一个县只能考上三三五五,第一次高考失利,决定回家里种地,父亲说:你如果种地我让你上高中干什么,小学毕业就能种地。当然,回家种地对他父亲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因为在农村,他到了讨媳妇的年纪,讨媳妇要盖一个房子,要准备三大件儿,缝纫机、自行车、和刚刚流行的彩电,可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什么都拿不出。第二次高考后,决定要离这个贫穷的家乡远一点,想过去四川大学,或更远的昆明理工大学,想过学医,去上海医学院,可在那个年代,太远地区的学校在他老家那里招生很少,他是一个文科生,可选择的专业更少。当时农村人的认知是文科生最好是学一门外语,将来成为一名翻译,说不定当能上电视呢,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英语,但上学的时候英语很烂,英语老师给他留下了太多心理阴影,决定不学英语。那学什么好呢?于是父母找到一张地图,发现韩国日本离中国比较近,学这些国家的语言或许以后好找工作,嗯,就学日语吧!于是报考了四川大学日语专业,此时,开始和日语打交道。谈到怎样学好外语时,他说要送给大家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外语在于背诵。说点儿题外的,我读研选择学校时,也曾和家人翻过地图,最后,去了那个他认为更远的地方——昆明。
主编高兴老师说,在他读书的时候,对书本以外知识的了解只有两个刊物,一个是读者,另一个是青年文摘,青年文摘每篇文章的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本文摘自×××,曾看到有文章摘自世界文学,可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文学是什么,《世界文学》又是在哪,可后来,他的人生走向与《世界文学》分不开了。
钟立风的演唱给人的感觉是其他音乐人所表达不出来的,从他的声音中,能感觉得到他对文学、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要不是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就不会有他的创作。同样,创作也离不开生活,曾有一次,他去菜市场买菜,从家到菜市场要经过一个公园,买完菜回家时看到有老人在压腿,他也凑过去压腿,就在压腿的时候,他跟着压腿的节奏想出一个谱子,由于身上没带纸笔,怕忘了,于是火急火燎的跑回家中,写了出来。写完后老婆问:你买的菜呢?


苏玲老师的嗓音太好听了,唱不好歌的翻译不是好编辑~
也许很多人与文学结缘,都和某一个下午有关。或是在小憩时,午后的一缕阳光洒在身上,或是在午后的咖啡馆读到一首小诗,或是在一个下午,走在某一作家曾走过的小路上...... 也许在午后,更容易让人心生感悟吧!其实,文学,更多来源于生活。
自认为在如今的社会中,理工科出身会有很多优势,可是和从事文学工作者相比,就显得太局限和卑微了,是因为理工人把生活看得太功利了,早期学习把我们培养出了理工科思维,学会了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但是会逐渐失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一直都起着重要作用,诗经、乐府诗,这些经典都来自于百姓田间地头劳作中的传唱,黑人在美国的加入给我们带来了嘻哈。对情感的表达不局限于语言,诗歌的朗诵,虽然听不懂意思,但能从它所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文学无国界,音乐无国界。

阅读往期文章请点击下方:
侠者仁心  仁者安仁
最动人的是民谣
二十八岁爱上一个姑娘
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