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什么?——是人、生命。
教育是什么?——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夏山教育的理念是什么?——让生命影响生命。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不但陪伴孩子,同时陪伴家长共同成长。
最近,有一个名字经常在微博、新闻、公众号上出现。
她叫做李心草,18岁,昆明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单亲家庭。李心草的妈妈做梦都没想到,19岁生日还没来得及过的宝贝女儿突然就没了。李心草的妈妈,怎么都不相信,前一天还商量着十一回家陪自己看国庆阅兵,连车票都买好了的女儿,晚上怎么会突然“跳江自杀”?
一个花季女孩,在室友的邀请下,外出和两名陌生男子聚餐。初出茅庐的女孩将这次聚餐,看做正常的社会交际,全程AA制付费,期间还打电话让同学帮她带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最后的结果却是,只有女孩一人喝醉,其余三人保持清醒。醉酒后,女孩失去了行动自由。两名男性以“保护”和“醒酒”的名义,一会儿把女孩压在身下,一会儿对女孩扇耳光,一会儿阻止女孩乘车离开。
最令人不解和愤怒的是李心草的室友任某的行为
第一、约闺蜜出来玩,为何要邀其他男性朋友?
第二、李心草喝醉了,作为清醒又是室友,为何不赶紧送自己的同学回学校?
第三、李心草遭猥亵,任某为何不阻拦,而是一旁娴熟的抽着烟,冷眼旁观?
第四、李心草反抗后,任某不仅出手控制住李心草,还任由他人打李心草耳光。
第五、被打后,李心草冲出酒吧,两名男性跑出去拦截,任某却坐着不动。
对此,微博博主陈岚一针见血地指出:
“女孩们,闺蜜带你出去陌生环境喝酒,而酒局上又出现了你根本不认识的男人,还使劲让你喝,百分之九九,她就是把你卖了。”
友谊很重要,但“毒友谊”就算了友谊,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说过: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教养的迷思》的作者哈里斯更是认为,同辈群体往往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间的友谊,除了单纯和美好外,和大人世界一样,也会有争吵和冲突,甚至还会有孤立和排挤、嫉妒和伤害、欺侮和霸凌……
怎么判断哪些是“毒友谊”呢?
在美国的《今日心理学》,艾琳伦纳德博士总结了“毒友谊”的几个特征:
1、孩子经常不开心甚至哭泣2、自信心萎靡3、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4、为了让朋友开心一味讨好对方5、被嘲笑、轻视6、提出的想法总是得不到重视7、在一段友谊中一直没有进步8、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比如,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新欢”,于是就将“我”抛弃,“我”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却无功而返;
和朋友一直相处很好,但有次考试超过了他,他就开始疏远“我”,并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朋友总是对“我”挑三拣四,总让“我”感到无地自容,为了维持友情,“我”总是讨好他……
总的说来,就是孩子在这段友谊中,受伤多,欢喜少,常常情绪沮丧、愁眉苦脸。
我们平时要多多留意,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如果孩子陷入“毒友谊”,要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和疏解。
有毒的友谊小船,翻就翻吧
朋友固然重要,但带刺的友谊,还是不要为好。只是,帮孩子结束“毒友谊”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不要粗暴地干涉。因为选择和谁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重要的权利。且”粗暴干涉“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容易让孩子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越阻拦,越牢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贴标签,只罗列客观事实,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任何事情的改变,都是从自我察觉开始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帮助孩子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这时,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比如,可以这样和孩子聊天:
宝贝,妈妈看到,有几次你们一起玩时,她总是说你做不好。可我觉得你是个很努力又上进的好孩子。我很好奇,她是一直是这样和朋友相处的吗?
或者:
你们每次在一起时,你都要听他的指挥。你喜欢他这样做吗?在聊天中,只需用客观事实来描述事情,而不是直接给对方“贴标签”,告诉孩子,“他贬低你”“他命令你”。
父母通过罗列事实,来帮孩子梳理思路,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判断这段友谊是否该继续下去。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承认这是一个坏朋友,而是要让他对这段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
不贴标签的聊天方式,不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触和反感,容易让孩子打开心扉,让他们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
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
在和孩子谈论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留心,从言谈话语间,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
例如,我们来看这段对话:
妈妈:“大家都不喜欢他,你为什么喜欢跟他玩呢?”孩子:“跟他玩我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平时我都遇不到。”
看得出来,孩子在对方身上,是有所需求的。
类似这样的信息,足以让我们反思,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遗漏了什么?比如,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限制太多,导致他无法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吐露心声,我们也能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当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漏洞”补上时,他就不会再向外界索取了。
他们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就会更加在乎平等、尊重、互爱,“毒友谊”自然也会渐渐远离。
帮助孩子制定“撤离”计划
最后,一旦孩子已经决定要离开这个朋友时,这件事最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撤离”计划,帮助孩子顺利离开毒友谊的控制。
比如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冷处理,通过逐渐减少在一起的时间,来慢慢淡化友谊的浓度,让有毒的友谊自生自灭。
这样帮孩子结交真正的朋友摆脱了毒友谊,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结交朋友,别成为被默默放弃的”毒朋友“。只有了解孩子各阶段友谊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育与发展教授罗伯特·塞尔曼(Robert Selman)对250多名3~45岁的人进行了访谈和研究。他发现,在我们的一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相互重叠的5个阶段。0阶段:友谊的无差别阶段(3-7岁),短暂的游戏伙伴关系孩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考虑其他的观点,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能从一种关系中获得什么。大多数孩子会根据时空上的临近性以及实用价值来判定他们的朋友。比如,他们会说“她和我住在同一栋楼里”,或“他有奥特曼”。
阶段1:友谊的单向阶段(4-9岁),单项帮助模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为,好朋友就是“我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的朋友。比如,他们会说,“他是我的朋友,因为我每次跟他借玩具,他都会同意”,或者“她不是我的朋友,我让她走左边,她非要走右边”。阶段2:友谊的互惠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朋友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互妥协,但仍主要服务于个人的自我利益,而不是朋友双方的共同利益。他们会说,“我愿意为朋友做一些事情”或者“他是我的朋友,别人不理我的时候,只有他和我一起玩”。
阶段3:友谊的相互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关系在他们眼里,友谊是一种持续的、亲密的、忠诚的关系,不仅包括为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间还会产生占有欲和排他性。所以,他们会说,“他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我发现他还和别人交朋友时,我真的非常难过”。阶段4:自主的共存阶段(12岁+),友谊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阶段孩子信任、支持朋友,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同时开始学会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懂得给予对方自由。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说,“他是我的朋友,我会坚定地支持他、帮助他。但我不会强制要求他,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作为朋友,我会尊重他的自由。”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适当的引导,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友谊的意义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1.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假如你是小D,被好朋友大声嘲笑,你是不是也会非常伤心呢?”这样有助于孩子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2.关注孩子的感受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友谊的理解不成熟,但依然会因为朋友而伤心难过。在孩子为友情伤心难过时,我们要理解他、安慰他,尽心呵护他的友谊、不让他轻易失去朋友。小A和小B是好朋友,小A经常把玩具分享给他。但之前有次小B拿着玩具枪,小A提出想看看时,却被“无情”地拒绝了。小A委屈地哭了。作为母亲可以试着这样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心里委屈。小B不愿意分享,确实不好。可那是他的玩具,他有权决定要不要分享。”“可是,我都跟他分享啊,他为什么不能?我不要和他做朋友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啊,你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你如果实在不能接受,可以不和小B做朋友。但是如果这样,你会发现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3.帮孩子创造社交条件平时可以留心一下,观察一下孩子跟谁在一起玩最开心,还有对方孩子的性格秉性怎么样。如果都不错,那么这些孩子基本可以划归到孩子的“潜在朋友圈”。之后,可以组织一些家庭小聚会,或者郊游、采摘等活动,给孩子多创造些一起玩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友谊、巩固友谊。当孩子处于3、4阶段时,我们在引导孩子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交友规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即使对待朋友,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也不能损害对方的利益。· 让孩子学会分享和承担责任懂得分享,才能赢得更多信任;学会承担,才能不依附于人,更加独立。这些,都能让友谊维护得更长久。一直告诉孩子,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和你一起变好的那个人。
图文来源 | 网络
本平台旨在美文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有趣、有料、有科学的育儿知识。
推荐阅读
她是世界上最会打排球的人,还把女儿送进了斯坦福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终将变成最深的遗憾!
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没有亲密关系的婚姻:明明是夫妻,却过得像室友
你所谓的“挫折教育”,也许正在“折磨”你的孩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夏山365父母微课堂》